蒙古學生莉娜3年完成環境工程博士學位

 2016年從蒙古到彰化縣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系攻讀研究所的莉娜(Narangarav Terbish),以論文「合成與評估可用於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強化型殼聚醣類質子交換膜」,通過環工系博士學位口試,成為大葉大學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蒙古籍女學生。

  32歲的莉娜表示,她大學念的是化學,進入職場後發現蒙古很多企業有汙水處理的問題,因此想進一步學習環境工程領域,工作五年後,她申請到大葉大學的環境工程系碩士班就讀,在李清華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碩士論文「殼聚醣 藻酸鹽質子交換膜在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產製生物能源之研究」。她以環保、多功能的角度為出發點,研究微生物燃料電池,從廢棄螃蟹殼和海藻提煉物質製作成質子交換膜,讓處理廢水的過程也能發電。

  莉娜同學也說,大葉大學的學習環境很棒,德國師徒制帶給她很多啟發,實驗室提供充分的資源,老師相當用心指導學生,並給大家自由發揮發揮的空間,讓她在研究中學到很多,加上她在臺灣遇到的人都很友善,她很喜歡臺灣,因此完成碩士學位後決定繼續攻讀博士班。

  指導教授兼大葉大學工學院院長李清華指出,莉娜同學先以一年半的時間取得環工系碩士學位,再以三年的時間完成環工系博士學位,在研究所期間,她曾三度挑戰韓國WiC世界創新發明大賽,發明成果都獲得金牌的肯定,期盼她回到蒙古後,能夠運用所學,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

蒙古學生莉娜3年完成環境工程博士學位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任容/彰化報導 2021/02/18】

跨出奪牌第一步!南投「擊劍訓練基地」成立了

  今天是春節7天假期過後第1個上班日,南投縣體育會擊劍委員會在縣長林明溱支持下,於縣立體育場成立「南投縣擊劍運動訓練基地」,也為首度納入全中運的擊劍項目,成功跨出奪牌計畫的第一步。

  曾在歐洲中古世紀盛行的擊劍運動,光是西洋劍、面罩等裝備,動輒便要1萬元起跳,過往民眾接觸的機會不多,惟3年前縣府推出「運動夜市」創舉後,便在縣內掀起一股學習風潮,目前從嘉和、漳和、康壽、弘明、光復、北投等國小,迄南投、南崗、草屯、中興等國中,乃至南投高中、南投高商等學校,都有學生陸續加入學習擊劍的行列。

  在此前提下,南投縣體育會擊劍委員會遂向縣府提出設立「南投縣擊劍運動訓練基地」計畫,審查過程中,也收到中央來文確定今年全中運將首度增設擊劍項目,更令縣府不敢掉以輕心,遂同意將縣立體育場2樓空間挪作擊劍訓練基地,不但有助於推廣擊劍運動風氣,縣內缺乏擊劍訓練場所問題,也迎刃而解。

  南投縣體育會總幹事洪銘惠及擊劍委員會主委蒲志銘、教練洪晟碩等人,十分感謝縣府送此新年賀禮,並強調,未來擊劍訓練課程將朝專業技能、協調能力及體能等3方面著手進行,且今年也會辦理全民盃及中小學聯合運動會等2場大型擊劍賽事,期「以戰養戰」方式為全中運做好備戰工作,進而有亮麗的成績表現,為自己及學校爭光。

跨出奪牌第一步!南投「擊劍訓練基地」成立了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謝介裕/南投報導 2021/02/17】

外送員啟示錄 大學生暖心設計

  高雄中山大學生針對外送員,設計出可內裝暖暖包,又能滑手機的手套,讓他們外送不再冷冰冰,還有學生也針對地球暖化,把插座裝上感測器提醒,插座不拔就亮紅燈警示。

  天氣冷颼颼,外送員,雙手又要滑手機接單,如果有一雙可保暖又活動性強的手套

  中山大學學生創意發想,在手套內縫製不織布,可放進暖暖包,連食指都有魔鬼氈。

  中山大學學生 李孟臻:「因為他們要打字,所以就設計這個開口,可以很方便給他們在打字。」

  保暖手套聽起來很實用,實際請外送員戴戴看,

  外送員 許先生:「這個皮的就有感知能力,一項多此一舉的功能,只要皮(手)套就好,(保暖功能呢),保暖的話 我覺得手套就夠了,因為暖暖包可能放腰或是肚子,比較有效果。」

  同樣是溫度的設計,還有學生把插頭,象徵成北極熊,浪費太多電力同時,北極熊還會發出紅光警訊。

  中山大學學生 蕭宇呈:「有一個感測器說,就是讓它如果會發亮,提醒說 現在已經沒有在用,乾脆把插頭拔掉,節省不必要的浪費。」

  中山大學教授 張淑美:「是很好的視覺溝通,讓所有的人視覺化 你正在做破壞,而且有物種 因為你的破壞,正在消失中。」

  從手套到暖化提醒插座,藉由人們暖心設計,更有溫度。

外送員啟示錄 大學生暖心設計
來源:【yahoo 大愛電視 2021/02/17】

新住民子女返國就學 跨國銜轉輔助學習成效佳

  從小在海外出生成長,或是在臺灣出生但隨著親人海外長期居住生活的新住民子女,因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相當有限,或是沒有基礎,來(回)臺灣後,較無法融入學校國教課程,面臨相當大的學習困境。教育部國教署自106年起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合作,建構出跨國銜轉學生教育服務系統與教學模式,並以高雄市為試行指標,提供全國各級學校標準處理流程與華語文教育協助。

  高雄市苓雅區中正高中國中部2位越籍新住民子女,自107年2月返國就學後,開始接受為期2年的華語文學習。剛入學時,華語文能力為零,透過華語補救經費支援和跨國銜轉專業團隊對教學、班級經營及輔導的建議,加上學校行政人員、導師和華語文教師共同協助,學生的國文科成績漸進成長,目前作文也能完全以華語文寫出,於109上學期結束前,順利銜接國內教育體制。

  另一方面,教育部國教署也自107年起至109年,持續利用寒、暑假時間邀請各縣市教育局(處)相關業務人員及學校教師參加「全國中小學跨國銜轉學生教育之初(進)階行政知能暨師資培訓」研習課程,以提升國中小學行政人員安置跨國銜轉學生的行政知能,以及教學現場教師對於跨國銜轉學生的教學調整,使能有效判別跨國銜轉學生的文化、語言、學習需求、教育背景及學科能力,進行合宜年級安置,並透過混合式教學、客製評量、輔導諮詢、家庭支持、個人學習經驗等要項;110年亦已規劃辦理,提供專業華語文完善規劃,以建立長期且穩定的教學與行政支持系統,持續給予學生學習支持。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希望透過跨國銜轉學生教育服務系統,幫助新住民子女銜接其國內教育並提升華語能力,讓孩子們能在學校提供友善學習服務方案下,順利融入國內教育環境,展現學習成效。

新住民子女返國就學 跨國銜轉輔助學習成效佳
來源:【yahoo 慈善新聞網 2021/02/18】

雄女學生創意策展活化三民圖書館 扭蛋機扭出心靈小語

  高雄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2021年開春推出「說書牛轉新氣象,包起書香閱吉祥」活動,是由高雄女中2年21班5名學生為三民分館量身打造的春節活動。內容包括療癒的「東牛牛,西扭扭」扭蛋機、「汗牛包棟」盲書借閱活動,還有「小雄姐姐說故事時間」,邀大家在春節期間一起「牛」出書香新氣象,展期到3月9日。

  雄女學生張程媛、林語歆、林宥欣、余思樺和吳妮倪,在教師王怡茵的指導下,透過事前訪查、問卷分析、現場觀摩圖書館經營模式後,認為已成立37年的市圖三民分館,只要注入一些創意就可以變得更好。她們利用課餘時間組成專案小組,積極投入新春活動的策畫及籌備,手作扭蛋機、撰寫療癒小品文、挑選盲書活動的用書,並參加「一日故事媽媽」的觀摩演練,希望讓更多人感受到三民圖書館濃濃的人情味及閱讀氛圍。

  張程媛說,三民分館是陪自己長大的社區型圖書館,充滿了兒時求學的回憶,卻因逐漸老舊的外觀影響使用率逐年降低,這對社區來說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看著其他同學們捨近求遠、跨區到別的圖書館自修,也引發她的好奇心,決定和同學深入了解圖書館間的差異,以及同學們跨區自修的原因,同時籌辦「說書牛轉新氣象,包起書香閱吉祥」新春系列活動,希望透過青春創意的展現,提升圖書館的知名度及使用率。

  雄女學生策畫的活動,也帶動了讀者到圖書館的興趣。放在三民分館一樓櫃台的「東牛牛,西扭扭」扭蛋機,裡頭是學生們寫的心靈小語和推薦書單,被讀者索取一空,館員今天趕緊通知同學來補新扭蛋,給讀者更多驚喜。

  三民分館表示,社區圖書館的使命之一就是打造終身學習平台,謝謝雄女學生們的創意及構想,從實踐的過程中帶動社區閱讀氛圍,讓更多社區資源注入圖書館一起「牛」轉書香新氣象。

雄女學生創意策展活化三民圖書館 扭蛋機扭出心靈小語
來源:【聯合新聞 記者徐如宜/高雄即時報導 2021/02/17】

苔蘚也能變藝術品 平溪國小添綠藝空間

  新北市平溪國小與平溪老街交界處原有一處「周阿本展示空間」,但閒置許久,校方與區公所一同參與新北市城鄉局社區規劃師計畫,利用平溪潮濕多雨的豐富苔蘚生態,由社區家長與師生們共同設計、創作苔偶,改造成校園與社區共有的展示與休憩綠藝空間。平溪國小校長鄭益堯表示,歡迎民眾欣賞苔偶,並請妥善愛護避免觸摸。

  城鄉局指出,校園與老街間有一塊三角形空地,原為校友周阿本戶外藝品的展示空間,可惜展品隨時間佚失,只剩基座和毀朽的木造平台,形成一處荒地,透過社規師計畫,除綠美化環境,也運用苔蘚資源創作歡喜貓、平安龜、幸福熊、希望鳥等多樣的造型苔偶。

  城鄉局長黃國峰表示,平溪老街具有鐵道、步道與放天燈等獨特的旅遊資源,為市民朋友們的旅遊勝地,民眾來到平溪時,除了抬頭欣賞冉冉升起的天燈外,不妨也走到平溪國小,低頭觀賞苔偶展現的趣味世界。

  另外,野柳漁村的第一棟柑仔店「瑪鋉居」,現由新北市萬里區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保留老屋與漁村生活器具,每周六開放給民眾參觀,也與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參與社區規劃師計畫,活化外部閒置空間,設置座椅、綠廊,並將閒置的浮球、漁網改造成解說據點,修復內部的牆面及展示櫃,傳承文化、延續老屋價值。

  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穎慧老師表示,營造成果由團隊學生及在地居民一起設計、施作,有可以隨時變換重組的空心磚座椅、花架,以及協會所種植的植栽、浮球裝飾、彩繪船等,歡迎民眾來到瑪鋉居的人字砌外牆拍照打卡。協會表示,未來除了規劃社區小旅行外,瑪鋉居外部還能舉辦討海飯活動,內部也會分區辦理主題導覽。

苔蘚也能變藝術品 平溪國小添綠藝空間
來源:【聯合新聞 記者吳亮賢/新北即時報導 2021/02/17】

強!16歲嘉商生組團隊 連3年寒暑輔導國小生

  嘉義高商2年級學生蔡巧如,就讀國小時感受到市中心與偏鄉學校教育資源有城鄉差距,透過網路社群,號召全國國高中生,組「Teenage Light計畫」團隊,2019年暑假開始,連3年寒假、暑假,到嘉義市郊的精忠國小開辦科學營、英語營,回饋自己所學,點亮國小生的視野及學習希望。

  蔡巧如擅長英文,多益成績980分,她雖家住嘉義縣中埔鄉,但國小一到三年級,曾在嘉市學校就讀,發現她因家中經濟許可,能透過網路線上學習、寒暑假營隊或補習加強,然而偏鄉的同學卻只能仰賴學校教的語法及簡單詞彙,因此小學四到六年級,同學只要有問題,她都樂意分享、教學。

  蔡巧如的2個妹妹就讀嘉義市精忠國小,她先到精忠帶領國小學童練習英語讀者劇場,接著2019年籌畫「Teenage Light計畫」,透過網路號召嘉商、嘉義女中同學,到精忠國小開辦2天、每天一個上午的英語營,運用志工們提供的二手文具及玩具,以及活潑的遊戲方式,教導及陪伴國小生閱讀英文讀本,去年暑假及今年寒假則辦理科學營。

  蔡巧如說,服務學童過程中教學相長,她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且發現跟她一起參與的志工,也從原本不想要帶小朋友,變得很享受與小朋友相處時光。

  精忠國小校長楊勛凱說,這群小小老師才13到17歲,但他們在教學、帶領學童的過程中,發現困難就想辦法克服,跨越自我侷限,而國小的學童經由大哥哥、大姊姊帶領,發現自己也能閱讀、唸英文讀本,成就感十足。

強!16歲嘉商生組團隊 連3年寒暑輔導國小生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王善嬿/嘉義市報導 2021/02/17】

致理科大 辦境外生除夕團圓會

  去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來台就讀的境外學生無法返鄉,只能選擇留在台灣過年,致理科技大學在除夕夜準備了豐盛的團圓飯,加碼發給兩百餘位境外學生每位新臺幣500元的紅包,讓這群海外學生感受台灣濃濃的人情味。

  致理科大董事長梁聖時、校長陳珠龍回憶,年輕時也曾在海外求學,經歷過那種春節期間用越洋電話向父母拜年,非常想回家團圓的思鄉情緒。

  今年由於疫情,230位境外學生無法在寒假返鄉,締造了創校以來寒假過年期間留宿人數最多的紀錄。

  有感於年輕求學的親身經歷,梁聖時特別訂購每桌8,800元的豐盛團圓餐,宴請留校的境外同學,並加碼每位境外學生發給500元的紅包,由陳珠龍在餐會中親自致送。

  梁聖時、陳珠龍現場帶領同學許下願望,希望疫情趕緊過去,境外的同學明年可以順利返家,與家人共度春節。

致理科大 辦境外生除夕團圓會
來源:【中時新聞 記者黃台中/連線報導 2021/02/18】

青少年發光 小老師教小小孩學英語

  嘉義高商二年級學生蔡巧如發起「Teenage Light」計畫,從二○一九年暑假開始,每個寒暑假號召不同縣市學校的國、高中生,到嘉義市精忠國小辦理英語營和科學營,大手帶小手邀請學童一起學習英語和科學。

  蔡巧如說,國小前幾年是在市區讀書,之後轉到鄉下小學,慢慢發現城鄉的學習資源差距好大,許多學生英語不太好,學校的英語課只有教語法和簡單的詞彙。二○一九年暑假,她剛滿十五歲,第一次自己規畫舉辦英語兒童營,她邀請同年齡且喜歡英語的朋友擔任小老師,透過遊戲學習英文單字與詞彙,教導學童們閱讀繪本,讓學童發現原來自己是有能力閱讀英文書籍的。

  蔡巧如二○二○寒假創立「Teenage Light」計畫,擴大舉辦「英語學習營」,二○二○年暑假及二○二一年寒假辦理「科學實驗營」,招募來自不同學校的高中生當小老師。

  精忠國小校長楊勛凱說,蔡巧如用最真實的情境實踐法,讓青少年相信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只要相信自己和奉獻的精神,他們都能發光發亮。

青少年發光 小老師教小小孩學英語
來源:【人間福報 嘉義報導 2021/02/18】

弘光科大文創系學生拍攝紀錄片 獲名導洪馬克指導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四年級學生利用寒假進行紀錄片專題製作,至臺中市豐原區東湳里拍攝在地故事,指導老師何宣霈請來「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創辦人洪馬克導演,提點學生如何拍攝影片。學生表示,透過導演引導,他們學到臨機應變、溝通協調等技巧,懂得拍片需要思考與等待,才會有好畫面。

  臺中市豐原區東湳里的土地公廟多達16間,還會舉辦獨特的「土地公派對」,引起弘光科大文創系學生廖家羚、李欣霈、高幸萱、鄭羽婷的興趣,主動聯繫里長唐志勇,至土地公廟、社區公園、活動中心等地採訪居民,拍攝紀錄片,呈現當地的人文歷史,並在開拍之前規劃練習計畫,接受導演洪馬克的指導。

  洪馬克曾於「好萊塢國際電影獎」獲得8項大獎,他表示,跟著學生拍片是種挑戰,過去他會直接下令「這個要怎麼做!」,後來逐漸調整習慣,改在一旁觀看,等到拍片空檔,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他分享,每個人都會遇到難題,但是挫折是未來的養分,撐下去才能獲得經驗。

  擔任導演的大四學生廖家羚坦承,拍攝途中有很多突發狀況,例如拍攝廟公訪談,她已經設好取材位置,沒想到洪馬克建議,使用走動式訪問更有動態感,讓她覺得自己想得不夠多。不過她樂於接受挑戰,不斷自我鼓勵,經過多次改善,明顯發現能力有所進步。

  參與拍攝的學生李欣霈也說,拍攝紀錄片比想像中更累,跟著導演學習,使她深深體會,想要拍攝出好畫面,需要思考與等待,不能侷限在一個框架之內,還要考量許多層面。

弘光科大文創系學生拍攝紀錄片 獲名導洪馬克指導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曾筱婷/臺中報導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