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國小新校舍 交由學生自己來命名

  新北市光榮國小創校以來將近五十年的歷史,啟動老舊校舍改建工程近三年,第二階段工程即將在今年4月底完工,全校師生正全力準備新校舍的搬遷作業。為了迎接新校舍的到來,突顯學校的蛻變及展現新校舍的特色,特別辦理新校舍命名活動,藉由新校舍的命名、全校公開票選,增進親師生的參與及認同感,深化學生的民主素養,並凝聚全校向心力。

  活動設計分為「初選、複選、決選」三階段,首先辦理班級的學生命名,各班選出3棟大樓名稱;再辦理複選,由全校教師票選,選出9個命名;最後辦理決選,由全校親師生公開票選,選出新校舍3棟大樓名稱,於校務會議通過並確認,以「光榮」、「勤學」及「光輝」做為新校舍的名稱,同時將票選前9名分為3組納入新校舍的意涵,結合舊校徽與新建築的意念,形塑新校舍的價值。

  另外,學校也在新校舍建造過程,邀請工程統包團隊,將設計的建築意念用簡單的話語跟學生說明,讓學生了解整個校舍建構的過程。最後,希望藉由新校舍命名活動及新校舍建造過程融入課程教學,同時提升親師生對新校舍的關心度,大家一起為光榮祈福,光榮的教育將更上層樓。

光榮國小新校舍 交由學生自己來命名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王芓諭/臺北報導 2021/02/17】

南臺科大崇德清年社 引導安定國小學童認識環保觀念

  南臺科技大學崇德清年社寒假期間到臺南市安定區南安國小辦理三天兩夜的教育優先區活動,藉著寓教於樂的方式,把許多環保的觀念落實在生活之中,此營隊藉由課程活動、闖關遊戲方式為主,讓小朋友們在活動中,了解現在人們所處的地球狀態。

  此外志工們也帶領小朋友們利用寶特瓶製作水火箭玩具及動力車玩具,讓孩子們學習利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回收物,也能製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玩具。

南臺科大崇德清年社 引導安定國小學童認識環保觀念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林祺宏/高雄報導 2021/02/17】

影像評估進行古蹟防災 大葉大學消防學程獲專利

  文化資產保存不易,大葉大學消防安全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周中祺、環境工程系教授姚品全指導博士生開發「影像偵測古蹟災害風險系統」,透過影像擷取、分析以及預警裝置,偵測古蹟是否受到災害破壞,即時提出預警,取得新型發明專利。

  大葉大學消防學程多年來參與文化部、縣市政府文化局的古蹟防災計畫,積極投入消防設備技術研發,協助產業升級,因為感覺文化資產保存不易,因此認為應該進一步思考在災害發生之前先做預警。

  消防學程師生結合影像擷取裝置、影像分析裝置和預警裝置,研發出「影像偵測古蹟災害風險系統」,大葉大學消防安全學程老師周中祺表示,其實很多的文資點的消防和災害預警是非常缺乏的,所以他們這次才會透過影像監測、深度學習等技術慢慢讓系統成熟,讓一個需要防護的建築物可以無時無刻都能有防災的預警效果。

  大葉大學師生研發的這套預警系統透過影像分析,在風災、驟雨來臨前,或是火災風險提升,甚至是達到釀災程度時,會立即發佈預警通知管理單位,有利於古蹟保存和修復,這項發明獲得新型發明專利,也在2020韓國WiC世界創新發明大賽獲得金牌肯定。

影像評估進行古蹟防災 大葉大學消防學程獲專利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凌筠婷/彰化報導 2021/02/17】

培育偏鄉科學人才 師大科學營前進臺東豐田國中

  培育科學人才,寒假期間由教育部國教輔導團自然領域召集人姚清發教授帶領團隊,於臺東縣豐田國中辦理為期5天的「師大科學營」,包含教師研習培訓,提升自然科教師實驗操作能力;學生營隊則讓國中小學生體驗動手玩科學的樂趣。

  師大化學系教授姚清發指出,偏鄉學校的自然科教師,常因缺乏實驗器材等因素,無法完成實驗操作,只能讓學生觀看實驗影片或示範實驗,鑑此,今年度教育部自然輔導團準備辦理10場縣市研習培訓,盼提升教師實驗操作能力。

  姚清發說,臺東縣為第2場次活動,除了讓偏鄉地區師生能夠有更多機會動手做實驗,在實驗中看見每一位孩子的科學研究潛力外,也是臺灣師範大學善盡大學社會責任(USR)。

  豐田國中七年級學生廖羿剴表示,在操作實驗中,光是製造氧氣與氫氣過程,師大化學系老師陳美玲及建中老師曹淇峰就示範了3種不同的方法,並應用在燃料電池中,推動馬達電扇,從中學習到實驗可以和生活結合。

  豐田國中八年級蘇昂承表示,生物組的實驗讓每個人都可以獨自操作一臺顯微鏡,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事,還可以用自己的手機接在顯微鏡上,錄下草履蟲的動作,靠自己的操作看見實驗結果,「真不可思議,原來生物課可以這麼有趣」。

  豐田國中家長會副會長胡明生表示,感謝師大團隊到臺東辦理科學營,以及臺東縣府的支持,培育更多臺東數理科學人才。

培育偏鄉科學人才 師大科學營前進臺東豐田國中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林睿鵬/臺東報導 2021/02/17】

弘光科大身障生「搖」車環島遍覽鄉土美景

  成功就是超越自己!位在台中的弘光科技大學,有13名身心障礙學生,完成手搖車8天7夜的旅行,他們靠著雙手「搖車」環島,搖到美麗的花東海岸線時,遇到上下坡高難度,全靠著意志力克服!

  行過東海岸,有波瀾壯闊的美景,只是,手搖車硬是要「搖」上坡很吃力,幸好努力做到了,對自己更有自信,弘光科大學生韋懿真說:「自己覺得體力變好了,又有自信了。」

  弘光科技大學13名身障學生,彼此鼓勵,撐過8天7夜手搖車環島旅行,穿著輔具矯正鞋,面對路途難關,沒有人說出要放棄,反而覺得很有挑戰性,弘光科大學生陳冠仁表示:「很開心,可以讓我的夢想成真,學習到很多團隊合作的事情。」

  手搖車環台,是在學習團體活動,讓學生學到彼此怎麼溝通,也要自我管控情緒,也是心靈的成長運動,弘光科大學生黃子源提到:「在過程中,大家一直在互相扶持、一直互相鼓勵,希望大家可以順順利利騎完整個全程。」

  中途也到社區護理之家服務長輩,學生一開始很怕被拒絕,但是後來用年輕、熱誠的心,感動了長輩和自己,就像這一次的旅程,大家都超越了原本的侷限、開創了新方向。

弘光科大身障生「搖」車環島遍覽鄉土美景
來源:【yahoo 記者徐秘康、李柏瑾/台中報導/民視新聞 2021/02/13】

數理與樹林邂逅 偏鄉學童難忘的寒假

  當結束了寒輔課程,學校其他同學都開始放假,臺南慈濟高中高二和氣班卻緊鑼密鼓的為2月1日與2月2日的營隊活動進行集訓與準備。回首這次的寒假營隊的起頭,是同學間突發的小小想法,主要來自於以往人文課程以及服務學習活動的經驗,以及時常聽到大醫王下鄉義診的事蹟,讓學生們想到偏鄉小學孩子的學習資源與資訊相對不足,就這樣臺南慈中數理實驗班與樹林國小的因緣就此開始。學生在與導師張宏州老師討論後,從營隊計畫、課程活動設計、團隊分工以及連絡學校等所有工作完全由學生跌跌撞撞的逐步完成。

  高二和氣班的同學為樹林國小孩子們規劃了相當豐富的自然課程與活動,包括開場舞、水火箭、我撕知識王、科學家小劇場等,當學生掛上工作人員的牌子,身上背負的責任以及對這個營隊的理想與期待,瞬間成熟許多。第一天晚上的營隊檢討會議並因應學員的表現挑燈夜戰,適時調整第二天的課程,希望可以讓學員能更充實的學習,從這裡顯現出學生因參與活動而有所成長。

  樹林國小李貞慧校長對於學生在營隊開幕式時的表現表示讚嘆,也非常感謝臺南慈中的學生可以為樹林的孩童們帶來歡樂的學習活動,更希望未來可以傳承這樣的活動,使偏鄉孩子能有更多元的學習。

  記得證嚴法師常說:「做就對了!」在最忙的高二上學期,從校外教育、校慶運動會、父母恩重難報經、班際籃球賽以及英語話劇演出,更遑論沉重的課業壓力,秉持著「球來就打」的精神,學生一步一步的克服,完成營隊活動規劃與各項細節,終究能水到渠成。在臺南慈中姚智化校長的指導、鼓勵與支持之下,活動圓滿完成。這兩天慈中的孩子不但帶給了偏鄉學童難忘的學習活動,他們也從這些學童身上更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數理與樹林邂逅 偏鄉學童難忘的寒假
來源:【yahoo 記者張宏州、楊杰釗/連線報導/慈善新聞網 2021/02/14】

青青草地上 現代舞與跳鼓陣交融的「附近」之旅

  「我家在青草國小後面,平常最常看到的是一群野狗!」翠綠操場上,12位身著黃衣白褲的孩子伸展肢體,重現心中的日常風景。隊形變換,他們踏出一張虛擬地圖,引導觀眾認識校園周遭的水田、廟宇、曾文溪。隊形再變,他們拿起熟悉的頭旗、鑼鼓,踏著輕快步伐,念起改編後的在地古老童謠〈龍眼乾〉:「龍眼乾,跳鼓啦,跳鼓衣,跳鼓鞋,拿椅仔拜草地⋯⋯」。

現代舞結合地方藝陣

  十一月二十八日是安南青草國小的運動會,也是這群跳鼓陣成員在臺南藝術節《舞陣漫步》計畫的「成果展」,從日頭炎炎到秋風起,孩子們與駐地藝術家黃懷德共度十九堂工作坊,踏查地方記憶、生態,融進熟悉的跳鼓陣、新學的現代舞概念中。第二十堂課,他們是表演者兼小嚮導,在舞陣演出後,還領著客人認識校園老樹、回家路過的柑仔店,走進他們的生活。
  
  「與學生共創的舞陣,是希望他們用肢體展現他們的『附近』。」三十五歲的黃懷德是雲門2編舞家,在彰化長大的他憶起還沒有手機的童年:「會比較在乎附近發生了什麼,留意路邊的樹、路過的狗、參加醒獅團舞龍。現在手機的刺激大,盯著螢幕就過一天,這沒有好壞,但我們想提醒觀眾,當你抬起頭,身邊有這麼多簡單事物能讓你快樂。」

  《舞陣漫步》是臺南藝術節策展人周伶芝發想,她從以往藝陣傳習的經驗發現,偏鄉孩子常羨慕大城市,覺得自己的生活環境沒什麼好說。藝術節的策展概念是扣連地方,她想找規模小、不在主要城鎮的國小,以當代藝術為媒介,讓學生把地方的脈絡、生態價值、歷史爬梳一遍。

  臺南是藝陣之鄉,藝陣與舞蹈有直接關聯,跳鼓陣有節奏、樂器、步法,較易轉化為現代舞蹈;其涵蓋八卦陣型的特性有助於在創作時建立空間地圖。位處曾文溪畔、地貌豐富的青草國小,因此成為計畫主角。

舞陣中重現家鄉風貌

  黃懷德對青草國小跳鼓隊的第一印象是質樸,「一種很素的感覺。」長期與專業舞者相處的他設法進入孩子的世界,請學生帶他踅庄頭,分享生活中的三太子、黃牛、野狗、黑面琵鷺,聲音工作坊講師黃思農則帶孩子玩聲音。

  最重要的創作基底,是學生最熟悉的陣頭。距青草國小五分鐘車程是地方信仰中心—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三年一科的土城香是名列南瀛五大香的地方盛事,小朋友自然而然和大人追著香陣跑。當地聚落各擁特色陣頭,例如青草國小所在的青草里,就以藝閣性質,相傳能祛災保境的蜈蚣陣著稱。

  2000年,青草國小成立跳鼓隊。這個跟隨頭旗領導與花鼓節奏變化陣式,講求身體律動與團隊默契的傳統技藝,被稱作是臺灣最原始的樂隊形式。跳鼓陣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一說為當年鄭成功在臺練兵準備反清復明,吸引各路豪傑齊聚比武,賽事中有鼓者一面擊鼓,一面跟著比武者跳躍進退,讓氣氛更熱絡。鄭氏政權覆亡後,不願事清的豪傑歸園田居,助威的單鼓轉變為陽剛的「大花鼓陣」,再演變出表演性質濃厚的跳鼓陣。

  數百年後,距鄭成功登臺地點不遠的青草國小也響起跳鼓陣的鑼鼓聲。七十五人的小學校,有六分之一學生參加跳鼓隊,除了體能變好,也可看到養成的團隊精神與領導力。每年的土城聖母廟迎春牛、全國民俗體育賽事、地方民俗活動,都能看到青草國小跳鼓隊的身影。

  跳鼓隊教練黃名宏是七股人,從小參與南瀛五大香之一的「西港香」。2003年在香陣中認識以西港香做為博士論文的法國人類學博士艾茉莉(Fiorella Allio),感慨一位外國人竟把刈香文化摸得比在地人還透。陣頭是香陣主體,他就此栽入研究,請調到陣頭文化豐富的內門教書,下課後往返西港,參與當地的宋江陣、進而成為教練。

讓跳鼓隊永續傳承

  黃名宏六年前調到青草國小,行政職外的任務就是指導跳鼓隊。他自承並非跳鼓陣專家,是與學生教學相長,並建立「舊跤牽新跤」學長姐制,讓跳鼓隊永續傳承。帶學生與訓練陣頭不同,該有的規矩與扎實身段不能少,表演形式就不必墨守成規。他帶學生發想舞步,體驗不同創作形式,培養出興趣才會持之以恆。《舞陣漫步》將跳鼓陣結合現代舞,他予以支持,文化就像海洋,兼容各種元素。

  看著在舞陣中重現家鄉風貌的學生,長年推動本土教育的黃名宏很受感動。一個地方住久了,難免見山不是山,舞陣共創的二十堂課,給學生以新角度探索生活環境的機會,一個扣連生命經驗的在地創作,從這片草地長出來。

青青草地上 現代舞與跳鼓陣交融的「附近」之旅
來源:【yahoo 信傳媒 2021/02/15】

大學生學習無人機 幫助原鄉務農

  新年新希望,對宜蘭大學原民班的學生來說,應該就是盼望能順利考到植保機農林植物保護無人機的證照。雖然是寒假期間,但他們不像其他學生趁著寒假出去玩,反而利用這段空檔,更認真的和學校老師,從無人機的原理、實作開始學習,希望將它應用到農業耕作上,能把這項技術帶回部落,解決人力不足的難題,幫助耆老,翻轉家鄉的命運。

  無人機在菜園裡巡弋,高高低低也看的出學生們緊張的心情。老師說:「我們轉這個旋轉對不對,車子來了我們變監視器,來看他要幹嘛,晚上要是有什麼奇怪的車,就能馬上飛出去。」沒想到無人機也能成為保衛部落的前線利器,大家眼神專注小心翼翼地實作,他們全是宜蘭大學原住民專班的學生,不像其他人寒假睡到自然醒,他們全聚在南山部落學習無人機,宜大原專班學生說:「這個時間點都是很多人在放寒假,或是在工作但我們是朝著自己的夢想。」

  以前得靠水牛來犛田,現在有了無人機希望能取代部分勞動力,像是大面積的噴灑農藥巡視農田狀況,或是緊急救援都能派的上用場。宜大原專班學生說:「山上如果緊急有人要用藥的話,直接飛上去會比我們騎摩托車還快。」更希望能增加年輕人回鄉的誘因,減少原鄉人力斷層的難題。茶農廖金池說:「人力的嚴重不足,年輕人願意從事農業的工作就不多嘛,人口老化。」

  75歲的老農夫廖先生已經綁著護腰,還是天天到茶園巡視,要是有無人機幫忙噴藥也能讓他少花點力氣。經過半學期的訓練,現在這群學生已經駕輕就熟,新年新目標就是要拿到無人植保機的證照。宜大原專班導師陳怡伶說:「我們也希望能夠更縮短它養成技術然後創業,最好是能夠創業的時間,然後很快能在畢業的時候就把所有技術帶回去。」不只給他們翅膀更帶他們飛翔,也希望這群孩子能帶著夢想回到家鄉,實踐一個個翻轉部落的夢想。

大學生學習無人機 幫助原鄉務農
來源:【yahoo 記者張政慧、李其庭、樸星宇/宜蘭報導/台灣好新聞 2021/02/16】

新世代體育課 從身體鍛鍊到心智磨練

  國小體育課不再枯燥,教育部體育署研發體育課程教學模組,由情境引導探究學習,以體驗方式結合趣味的探究實作、創意思考、反思行動的學習,讓體育課有更多元的想像,自105年至今,完成球類、田徑遊戲等16項體育教學模組教材,並培育了1,600位體育教學模組教師;並自102年起,推動山野教育計畫,讓學生走進山野教室,後於106年辦理戶外探索計畫,讓孩子體驗運動的無限可能。

研發體育教學模組

  體育署為協助國小教育階段非體育授課專長教師進行增能與認證,自105年度起執行「體育教學模組教師認證計畫」,透過教材規劃、模組推展及諮詢輔導等面向,以國小教育階段體育課程師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兼容108新課綱的素養教育理念及體育教學趨勢,設計出兼具趣味與素養的新世代體育課程模組,除翻轉社會大眾對體育教學的既有印象外,更支持國小跨體育領域任課教師體育教學專業發展,進而提升國小教育階段體育教學品質。

  首先,研發了球類教學模組、動作教育模組、舞蹈教學模組、田徑遊戲教學模組等16項體育教學模組教材,並搭配25部教學影片,提供體育教學模組種子教師研習,並配合認證程序後,推動至縣市體育教學模組研習中,提供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使第一線的體育任課教師易於理解,並實施符合素養發展的新世代體育課。

  目前,透過參加培訓研習(學習)、實際教學演練(實踐)及參加反思工作坊(反思分享三步驟認證,累積超過3,000位體育教師參與,產生1,600位體育教學模組教師;另培育180位體育教學模組種子教師至各縣市扎根推廣,大約有8萬名學生體驗過體育教學模組課程。

  體育署進一步邀請具有運動教育學專長的國內大專院校教授,與地方輔導團組成國小體育教學模組輔導站,定期召開輔導站會議,協助縣市解決體育教學模組相關問題並提供專業意見。

從「教學翻新」到「課程翻新」

  另自109年度起,體育教學模組嘗試創造從教師個人的「教學翻新」,發展至教師社群組織的「課程翻新」,重新檢視「跨年級」與「跨班級」的體育課程安排,設計素養導向新世代的國小體育課程與教學。

  例如新北市彭福國小於校內組成教師專業社群,以共備方式進行中、高年級之球類體育教學模組增能,並將教學模組課程內容轉化為晨間活動競賽,進而提升學生體育活動參與的興趣;而新北市屯山國小召集橫山國小、石門國小、老梅國小及乾華國小等五所國小進行跨校策略聯盟,讓位處偏鄉學校的教師也能對體育課教學,經由共同對話、討論、成長,更能有創意變化,達到師生共學新世代體育教學的機會。

推動山野教育、戶外探索計畫

  此外,針對校園登山教育部分,體育署自102年起辦理「山野教育推廣實施計畫」,除建立教師專業登山知能,並鼓勵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山野活動,109年已達198校共同參與。以光武國中為例,原先為都會型學校,於15年前就讀率低,但透過山野教育等多樣戶外活動,逐漸翻轉學校的教育體質,成為新竹市明星學校,因為戶外探索帶動孩子們「主動學習」的心,老師也跟著受到感動;其他諸如華南國小、樟湖國中小等偏鄉學校,因為藉著戶外探索、走讀、山野調查研究等課程,提升辦學品質而創造「教育移民」人口回流。

  體育署今(110)年將透過評選「優良山野教育紀錄片」及「登山教育學校推手」等策略,持續鼓勵校園引領學生發展戶外技能,使學生擁抱山林環境,向山學習並發掘自我。

  除了走進山野,體育署更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一起挑戰逆境、鍛鍊品格,建立良好的團隊精神,自106年起推動「戶外探索計畫」迄今共辦理了攀樹、走繩、划獨木舟、自行車等227場活動,計有9,345人次參與,針對教師、師培生辦理的實務工作坊和探索課程,還有為學生舉辦的周末寒暑假專業營隊、特色成年禮/畢業典禮、學齡兒童示範夏令營以及競技選手挑戰自我的增能工作坊,讓跆拳道、柔道、武術、女籃隊的選手從冒險活動中的對話,幫助個人及團隊在訓練上的突破。

  這些戶外探索活動,循序漸進,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探索教育課程相關之基本素養與能力,培養戶外探索領導的基礎理論,以創新體育教學,開展另一種可能性,提供一個跨領域交流,讓體育活動的型式,不只是打球與跑步等單純運動技能的展現,藉由戶外探索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習可以有更多元的想像,讓探索的好奇心引領孩子身體及心靈的創造力,拓展未來的無限可能,更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1世紀未來教育的願景中,學校體育是教育上不可或缺的課程,教育部體育署配合108新課綱,除落實素養導向的體育教育外,更持續推動完善「國小跨體育領域任課教師體育教學專業發展」支援輔導體系,以推動全國22縣市國小「跨體育領域任課教師」的專業發展,並逐步提升參與國小體育教學模組認證之教師人數,未來並持續透過體驗學習,結合山野教育、戶外探索活動,開發教材與教法,以落實我國國小體育課程與教學,打造兼具趣味與素養的新世代體育課,翻新社會大眾對於體育教學的既有印象。

新世代體育課 從身體鍛鍊到心智磨練
來源:【yahoo 台灣好新聞 2021/02/17】

一個都不能少 卓蘭高中助中輟生復學獲教育部表揚

  教育部國教署致力推動中輟生輔導,引導重返正常學習道路。國立卓蘭高中為唯一獲頒「109年度全國中輟生預防及復學輔導工作」績優學校的國立學校。該校雖同時有國中、普通型及技術型高中、進修部等四部學制,但全校教職員工齊心努力,尤其輔導室與學生事務處優異表現更是屢獲教育主管機關肯定。

  卓蘭高中位處苗栗縣、台中市交界處,屬「非山非市學校」,通知與尋訪中輟生不易。校長張智惟表示,教室中每一個空著的位置,都有令人心疼的原因與境遇,中輟生能否順利完成復學、回歸校園並穩定入班,主要仰賴學校團隊的用心,他與學務同仁常帶著里鄰長深入偏鄉部落,努力找回中輟生,但返校輔導的過程往往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因此學校團隊需要自我打氣,也更需要鍥而不捨的努力。

  張校長指出,曾有1名學生,因年紀與兄姊差距頗大,加上身為么子深受祖母溺愛,父母農忙時根本管不了他,他曾為了翹課,趁著母親騎機車等紅燈時跳車,後來逃學成為他的常態;這位學生雖然個性淘氣,卻不曾違法犯紀,要改變中輟現況還是得從家庭開始。

  另外一個中輟個案家住台中市和平區部落,上學得穿越數次大安溪,山路漫長且迂迴,加上隔代教養,家長為了生計無法扮演好親職角色,孩子雖生性樂天卻不愛上學,家長雖答應會督促孩子上學,但陪同家訪的里長建議讓孩子住校,有助生活教育、三餐也比較穩定。學校透過逐案的家訪,依孩子的需求給予適性的輔導,協助孩子復學。

  教育部國教署表示,學校在進行中輟預防及復學輔導工作深具重要性,透過學校團隊的盡心輔導,可透過家訪、陪伴及引導孩子適性發展等方式進行預防及輔導,國立卓蘭高中例子值得借鏡,也勉勵學校在執行的困難中彼此打氣、努力,為成就每個孩子,再怎麼困難也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都不能少 卓蘭高中助中輟生復學獲教育部表揚
來源:【yahoo 苗栗報導/台灣好新聞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