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段探究活動說明

高年段探究活動說明

文/錢富美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高年級 PBL 的探究活動步驟說明

  為建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在每一單元中設有「探究社會有絕招」,以「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為學習策略,其步驟有四:發現問題→蒐集資料→提出做法→行動省思。

 

步驟1:發現問題

  教師可利用學習單、問題情境、閱讀文本等方式,請學生連結自身的生活經驗,發現或產生與生活有關的問題,進而思考和各單元有關的重要議題。

步驟2:蒐集資料

  教導學生探討已知的、未知的與需要知道的知識,從已形成的問題意識,利用網路搜尋與多元方式去蒐集資料。

步驟3:提出做法

  教導學生將已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回答問題。學生可以使用「T表」、「心智圖」、「六何法」、「九宮格思考圖」、「流程圖」等方式,來擬定適合的解決策略,並有系統的整理資料。

步驟4:行動省思

  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並報告和發表蒐集到的資料與學習成果;接著讓學生找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同時思考如何將擬定好的策略實踐於生活中。

 

  學生透過PBL的學習策略,不僅能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學會進行批判思考、做決定的能力,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能進一步達到自主學習、反思與體驗的歷程。

 

  透過「問題本位學習」的學習步驟,可以達成以下功能:

一、促進學生認知:學生在生活情境的脈絡下與問題互動,能建構有意義的課題。

二、發展批判思考技能:學生從問題意識的產生、蒐集資料、整理分析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皆是自我組織與自我導向的學習方式,是促進批判思考的任務設計。

三、增進獨立學習、合作與動機:學生採取的是一種自主學習的行動,透過與同儕相互討論的歷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激盪出一個以上的解決方案,此過程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機。

 

  這些能力都是108課綱中所強調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重要內涵。

中年段探究活動說明

中年段探究活動說明

文/錢富美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4F 引導法

  4F引導法是由英國學者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動態回顧循環」(Active Reviewing Cycle)引導技巧歸納而來。4F意指:事實、感受、發現及未來。事實:對所發生事件的客觀描述;感受:對某一種情境會產生的情緒反應;發現:從這種情況中學到的具體知識;未來: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便於在未來使用。

  4F引導法是一種「引導反思」的理論,若配合Bloom的認知教育目標,從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鑑到創作,教師可以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智成熟度,利用4F引導法的步驟,逐漸提高問題反思的內容與層次。

  例如:在三上社會課本中,第一單元「三年級的我」旨在讓學生認識同班同學,了解學習環境的改變,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4F引導法的設計上,分成以下四個步驟:

  先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先觀察從二年級升上三年級之後所產生的改變,並從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找出會引起生活上或學習上的困擾;接著請學生表達對這些困擾的心情或想法;為了讓生活和學習可以步上正軌,再來請學生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困擾;最後為了將想法內化並產生具體行為,請學生選擇一項可以具體行動的方法並加以執行。

  此流程步驟乃是從簡單的記憶到了解問題所在,然後加以分析與應用的一種自我反思的設計。

摘要T表

摘要T表

文/錢富美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奧蘇貝爾(Ausubel)(1963)所提的「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學習者能知覺到新的學習內容和其大腦原有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有所關聯,並能將新舊知識連結,經學習後,內化為認知結構的一部份。閱讀文本是學生增進認知能力很重要的方式,而如何有效地閱讀與理解文本,學會做筆記是一種很有用的方式。因為這是一種聆聽、整理與內化的認知歷程。

  做筆記的策略種類多元,本次提供了「做摘要」與「T表」的筆記策略,乃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與識字量而設計。Wormeli(2006)在其「教學生做摘要—五十種改進各學科學習的教學技術」一書中提到,教導學生學會做摘要的策略有幾項功能:1.活化學生的個人背景知識,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2.提高學生的專注力;3.教導學生辨識文本的根本結構,並能以圖解形式做有效的摘要文本內容等。

  關於「做摘要的策略」,Wormeli(2006)提到,可以用各種感官方式,包括書寫、口說、藝術表達、動作表達等型式,以及適用於個人作業或團體活動的步驟。藉由各種策略,讓學生透過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動耳聽、動眼看及適度走動等,學會從複雜的文本中,了解事實知識,形成概念,進一步應用到不同情境的問題學習。

  本冊依據國小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先教導學生學會「做摘要的方法」三個步驟,以了解課文重點;接著製作T表,以兩欄多列的表格,讓學生進行資料的整理、分析與比較,如此可增進學生有效的閱讀理解以及後設認知的能力。為使學生能有效學會做摘要與T表,教師可採取以下教學方式:先給予明確的示範與教導,然後逐步引導學生練習,從小組統整練習到配對統整練習,後給予學生個別統整練習。透過團體與個人的練習,逐步將學習責任轉移至學生個人身上,直到學生能獨立完成工作為止。

心智圖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心智圖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文/錢富美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一、心智圖的定義

  心智圖(Mind Map)是以圖形方式呈現想法、概念、信息和任務之間關係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晰地組織思想,理解事物之間的聯繫,並更有效記憶和學習。

 

二、心智圖的結構

心智圖的結構有四個主要核心概念:

一、關鍵詞:以名詞為主、動詞為輔,也可加上形容詞與副詞。

二、放射思考的圖解結構:心智圖由「樹狀結構」與「網狀脈絡」構成。

(一)「樹狀結構」:心智圖的結構從中心開始,以放射線向四周延展。心智圖的中央是核心概念或主題,從中心主題延伸出的主要分支,代表主題的主要分類或子概念。最後一層的子概念可用具體事物的名稱或描述內容。

(二)「網狀脈絡」:連接中心主題和子概念之間的直線或曲線,以顯示關係。

三、色彩或線條:可使用不同的顏色和線條來區分不同的主題或類別的資訊。

四、圖像:可在重要的地方加上簡單的圖像、圖示或符號,以增加視覺呈現效果,幫助記憶和理解。

 

三、心智圖的應用

  以第一單元「家鄉的地圖與運用」為例,探討地圖符號的運用,可以在心智圖中央呈現「如何閱讀地圖」,子概念則是「圖名」、「方向標」、「比例尺」與「圖例」。接著下一層則可描述各個符號的具體內容。若要提升閱讀、理解或記憶能力,學生可在心智圖加上色彩,同一類資訊使用同一個顏色來畫線條或寫文字。

維恩圖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維恩圖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文/錢富美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一、維恩圖的定義

  維恩圖(Venn diagram)是一種以圓形區域表示集合和它們之間關係的圖形工具。它由英國數學家約翰•維恩(John Venn)提出,用於視覺化和比較不同集合之間的共同元素和不同元素。

 

二、維恩圖的功能

  維恩圖通常由圓形表示集合,並以重疊的圓區域表示集合之間的交集。常見的維恩圖類型有:兩個集合的維恩圖、三個集合的維恩圖或多個集合的維恩圖,每個圓形代表一個集合,而交疊的區域表示各個集合的共同元素和共同特徵。維恩圖可以應用於社會領域的教學上,將兩個或多個概念間,區分出相同或相異的範疇並加以比較。

 

三、維恩圖的應用

  翰林六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在每一單元中設有「探究社會有絕招」,以「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為學習策略,有四步驟:發現問題→蒐集資料→提出做法→行動省思。

  在PBL的「提出做法」中,可教導學生用「維恩圖」的方式整理蒐集到的資料,例如:六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各種規範」,旨在學習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並了解其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和日常生活,內容涵蓋兩者的約束、產生和裁決等,因此可以使用維恩圖來展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上,以「道德與法律這兩個社會規範,有什麼異同?」為題,希望能培養學生解析兩者對生活有何影響。因此在「探究社會有絕招」的教學策略,使用「維恩圖」,透過統整班上同學的想法和資料,分析兩者的差別和共同點。

 

四、維恩圖的呈現方式

  可依據不同需求,繪製不同主題的維恩圖。

1.規範比較

2.博物館比較

六何法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六何法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文/錢富美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一、六何法的定義

  「六何法」指的是英文的5W1H,包括(1)何人(Who):文本提到哪些人?(2)何事(What):文本提到哪些事?(3)何地(Where):在哪裡發生?(4)何時(When):什 麼時候發生?(5)為何(Why):事件為何發生?(6)如何(How):如何解決?結果如何?

 

二、六何法的功能

  「六何法」原本多被引用於如何幫助學生提升其閱讀理解力,隨著108課綱強調探究與實作的能力,「六何法」也逐漸被用於不同學科的探究教學設計上,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與批判思考能力。

 

三、六何法的應用

  翰林五年級社會教科書教材採用統整課程設計,內容涵蓋「臺灣地理」、「臺灣歷史」、「公民與社會」等社會科學基本知識,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並融入人權、環境、科技、原住民族、多元文化等議題。為建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在每一單元中設有「探究社會有絕招」,以「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為學習策略,步驟有四:發現問題→蒐集資料→提出做法→行動省思。

  為幫助學生能有效的閱讀、理解並整理出大量的文本內容,在PBL的「提出做法」中,可教導學生用「六何法」的方式整理所蒐集到的資料,其優點是讓學生以「六何法」的發問方式,整理出文本或問題的中心主旨,以形成清楚脈絡的思考結構。此種策略簡單易懂,因此非常適合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例如:在五上第三單元的「探究社會有絕招」裡,學生想探討的主題是「西方人再次來臺,對臺灣造成哪些影響?」教師可訓練學生利用「六何法」的圖形來整理資料並進行分享。

 

四、六何法的圖形

  「六何法」的圖形可以使用不同的圖像組織呈現,例如:表格六何、蜂窩六何、圈圈六何、心智圖六何等。

1.表格六何

2.蜂窩六何

3.圓圈六何

4.心智圖六何

【教專】113下_國小社會三年級_教專第二本_頁198勘誤(2024/8/29)

頁數:第198頁
行數:牛奶圖片

原始資料:

 

 

 

 

 

 

 

 

 

更新資料:

 

 

 

 

 

 

 

 

 

勘誤內容說明:因考量到學生使用113學年下學期之教科書時,為西元2025年,為避免造成教師批改、學生學習之困擾,故更改參考解答為「不可購買,因為超出保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