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教育不能停 校園巡迴撒播善種

  行動環保教育車全台巡迴,開進社區也進駐校園宣導環保。高年級學生化身導覽志工,怎麼樣珍惜資源,說得頭頭是道。

  行動環保教育車進駐僑光國小。

  僑光國小學生:「就回收、分類、再生原料、環保新品,然後愛心,清流再繞地球。」

  高年級學生成了導覽志工,是校園內的環保小尖兵。

  僑光國小學生:「水開跟一根筷子一樣多,就可以省水省了那麼多,而且就是用量也會差很多。」

  環保知識從小扎根心田。

  僑光國小校長 侯靖男:「讓全校每一個小朋友,都對環保教育有深入的認識跟了解。」

  行動環保教育車日前也開進神圳國中展示。

  慈濟志工:「大家一起做動手環保,讓這個地球更乾淨,這樣好不好。」

  透過體驗了解環保,聽取分享吸收知識。

  慈濟志工:「回收的寶特瓶,可以拿來做我們穿的衣服,你們大家知道嗎。」

  神圳國中學生:「我回去會盡量使用環保餐具,地球是大家的,要做環保,不要讓地球遭受太多汙染。」

  神圳國中校長 劉夏豪:「對學生來講,是一個很寶貴的體驗。」

  互動中體驗環保,低碳生活從現在開始。

環保教育不能停 校園巡迴撒播善種
來源:【yahoo 大愛電視 2021/01/03】

宜蘭高中爭取設置東部首個科學班 盼造福地方

  宜蘭高中去年10月向教育部提出申請,盼能在學校內設置東部地區第一個科學班,造福地方,1班預計有30人,採鑑定選材,2年課程上完後,第3年可到台大、師大及宜大等學校修課;宜中校長張以方說,宜中成立科學班的條件都已經到位,學校也有宿舍,供花東與基隆等地有需求的學生,全案就待教育部核定。

  宜蘭高中約有1400名學生,於2003年開始設置數理資優班,為東部數理科學發展特色學校,近兩年,學生連續獲得國際奧林匹亞銀牌,累計已經有4面獎牌,顯見科學教育的師資完備,校方有意向教育部申請成為東部地區第一個,也是全國第11個科學班。

  目前全國只有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武陵高中、竹科實中、台中一中、彰化高中、台南一中、嘉義高中及高雄中學共10所高中設立科學班;高中要成立科學班,學校需達到在奧林匹亞競賽獲得獎牌、辦學優等、獲校內校務會議通過以及有與大學端合作等4項條件。

  根據宜蘭高中與台灣大學、師範大學及宜蘭大學簽定教學合作,申請成立科學班實驗計畫,科學班1班約30人,採鑑定取材,全案已送往教育部。

  張以方說,東部地區學生要讀科學班,只能去台北,交通成本高,變成有社經地位的家庭孩子才能就讀,宜蘭高中已經符合成立科學班的各項條件,如果順利成立,學校內還有宿舍,花蓮、台東甚至基隆等沒有科學班的鄰近地區,學生有需求,就可以到宜中就讀。

  張以方說,學生如就讀科學班,高一、高二上完課程,高三就能到與宜蘭高中合作的大學上課,如此能為東部地區培育更多科學人才,造福地方,但現在全國科學班的員額僅810名學生,已經額滿,宜中尚無成立科學班的空間,已積極跟教育部溝通,看能否放寬員額上限,或針對各校的員額做些調整,全案就等教育部核定。

宜蘭高中爭取設置東部首個科學班 盼造福地方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林敬倫/宜蘭報導 2021/01/02】

挑戰合歡群峰 東華附小師生達陣

  花蓮國立東華附小趁2021年元旦連假,13名學生由老師、指導員及家長等陪同,1行24人前往挑戰合歡群峰,頂著寒風成功登頂包括百岳之一合歡北峰,以及石門山北峰、哈哈山等3000公尺以上山頭,校長鮑明鈞高興地說,小朋友展現運動家精神,堅持完成挑戰,「孩子們真的太棒了」。

  國立東華大學附小這學期設計高山自我探索課程,學校趁元旦假期,由山野教育團隊4名老師,加上2位臺灣師大的指導員、包括團長黃文利、隊醫王柏凱等5位志工家長陪同,前往合歡群峰登山,在寒風及氧氣比平地稀薄的環境,不僅完成高山炊煮,並且成功登頂百岳合歡北峰,以及石門北峰、哈哈山2座3000公尺山頭。

挑戰合歡群峰 東華附小師生達陣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 2021/01/03】

延續史蹟勘考精神 成大師生動手動腳找材料

  成功大學歷史系為重新回顧該系師生近半世紀以前「史蹟勘考」對於田野調查與歷史研究的貢獻,重啟田野踏查與「史蹟勘考」雜誌復刊工作,師生日前到高雄鳳山城隍廟、鳳儀書院等地進行田野調查工作,系主任陳文松表示,該校首創以走路方式進行跨領域學習的「踏溯台南」,近幾年規劃不同特色的走讀路線,是48年前史蹟勘考的擴大版,透過在地文化的調查與考證,建立對在地社區的認同感。

  陳文松表示,近20年來,台灣各地文史工作者投入在地文化的調查與考證工作,藉由認識地方的歷史,重建社區的認同感,但早在48年前,成大歷史系已訓練學生進行相關工作,當時的成大與歷史博物館合作,加上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的經費支持下,開啟了「史蹟勘考」計畫。

  陳文松說透過計畫,師生到各地進行史蹟調查的工作,最遠甚至去到澎湖、金門和馬祖,進行拓碑、文物採集、史蹟紀錄和文物典藏、展示等。當時還創辦年刊「史蹟勘考」發表師生田野調查的學習成果,前後共發行9期,為了保存與展示這些文物,成大歷史系在1976年更率先成立了大學的「歷史文物館」。

  106學年度,成大文學院考古、歷史和文學各系所老師的規劃與校方強力支持下,規劃以走讀方式進行跨領域學習的「踏溯台南」通識課程,這幾年更結合不同院系的跨領域老師,規劃不同特色的走讀路線,可說是1970年代史蹟勘考的擴大版。

  陳文松說,日前還到鳳山城隍廟、鳳儀書院、曹公祠和雙慈亭等地進行田野調查工作;同時,結合成大為期3年的「惡地協作」USR計畫,過去1年來帶領學生從事高雄田寮地區的田野研究成果,合併舉行「偎海e所在:走跳港城惡地─重回史蹟勘考成果展」。

  成果展從即日起到1月8日為止,在成大光復校區歷史文物館展出,期間邀請曾參與史蹟勘考活動的成大歷史系退休教授何培夫、台灣古典詩人田寮呂氏古厝後人呂自揚老師進行專題講座,以及安排拓碑實作、測字文化體驗及魚拓實作等體驗課程。

延續史蹟勘考精神 成大師生動手動腳找材料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2021/01/03】

家扶首場售票音樂會月底登場 為兒少圓夢

  家扶基金會為兒少舉辦的首場售票音樂會「家扶七十心無限音樂會」,將在一月三十一日,於國父紀念館大會堂登場。兩百名家扶兒少目前正緊鑼密鼓的排練,歌手嚴正嵐昨天準備點心,前往探班一起共演的兒少,並呼籲民眾購票支持,售票所得將全數用於家扶「才藝培育計畫」,幫助更多有才華的孩子。

  家扶基金會主任潘惠珍表示,家扶推動「才藝培育計畫」,幫助弱勢兒少發展才藝,並資助有專長的弱勢兒少完成夢想,十五年來共累積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一名兒少參與,服務近三十萬人次。今年首次舉辦售票型音樂會,並由魚丁糸團長可田擔綱節目總監,攜手嚴正嵐、林逸欣、陳芳語等多名藝人與家扶兒少共同演出,目前售票僅四成,邀請民眾到ibon售票系統購票,成為孩子的圓夢推手。

  大學生怡瑄從國中畢業就開始打工,補貼家用,喜愛唱歌卻沒有機會學習。三年前經家扶引荐,參加可田發起的「助星計畫」,終於接觸專業的歌唱及舞蹈訓練,後來也在臺北燈節演出。怡瑄說,期待與嚴正嵐同臺演出,完成歌唱夢想。

家扶首場售票音樂會月底登場 為兒少圓夢
來源:【國語日報 記者李琦瑋/臺北報導 2021/01/04】

卦山神廚賽 端出各國料理競技 用年菜說故事

  彰化縣新住民發展協會今天在員林市舉行「卦山神廚賽」,來自越南、印尼、泰國、韓國、中國及香港等地的新住民朋友及外籍學生參賽,擺出各國美食料理,宛如異國嘉年華會,充滿年節歡樂氣氛。

  彰化縣新住民發展協會會長李明輝說,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遠嫁來台的新住民姐妹、或在台灣求學同學,無法返回母國與家人團聚,為了讓彰化縣的新住民及外籍同學感受過年家人團聚的氣氛,及臺灣的人情味,今年的卦山神廚賽以新住民團圓一家親為主題,透過異國料理廚藝競賽,做年菜說故事,也促進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與交融。

  今年協辦活動的明道大學餐旅系系主任石東立說,明道的教育理念非常注重「境教」,今年學校有8位國際學生及兩位大陸及越南的新二代同學參賽,希望透過對異國料理的交流,增加美食世界觀,體驗多元文化之美。

  今年拿到神廚獎的是已來台12年的印尼新住民劉安妮,她製作印尼傳統甜點美食,做工精細,受評審青睞,她說,這些甜點都是新年、喜慶時家中常準備的傳統美食。

  而明道大學的韓國學生崔世琳也抱回金廚獎,他說,他做的是過年時家裡會吃的飯捲與泡菜,由於自己吃素,所以把許多材料調整台灣在地食材,參加活動也看到各國新住民媽媽菜餚擺設上很棒的創意。

  明道能源系泰國學生康大朋則發揮理工科學生的專長,擺盤大玩實驗室創意,利用蝶豆花加檸檬汁,做出搭配嘎拋飯的粉紅色泡泡飲料,獲得人氣佳味獎。

卦山神廚賽 端出各國料理競技 用年菜說故事
來源:【聯合新聞 記者林宛諭/彰化即時報導 2021/01/03】

結合社區關懷 體會服務真諦

  服務學習得算成績,學生為服務工作搶翻天,在工作項目供不應求下,學校還得「生工作」給學生,舉凡打掃清潔、文書作業都能列為服務學習內容,被質疑無法達到學習目的;但也有學校結合社區搭配課程規畫,找出兩者兼顧的方法。

  依教育部規定,學生每學期服務時數至少需滿6小時,各校還有「預警制度」,提醒學生在學期末前完成指定項目,避免未來升學時,在超額比序輸人一截。

  但服務工作數量與學生人數比例懸殊,學校只好自訂校內學習內容滿足學生需求,但翻開各校自訂的服務學習內容,美其名是校園環境整潔美化,簡單來說就是擦黑板、文書作業、澆花澆水,淪為免費「值日生」。

  江姓家長指出,體諒學校用心良苦,幫學生完成這項任務,但所謂「服務學習」應著重於學到什麼,學校可與社區合作,媒合學生到外頭服務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賴姓家長則持不同意見,認為「生活也是一種學習」,打掃維持環境是學習的一種,並無不可。

  不過也有學校結合課程,例如福和國中曾輔導學生在午休時間在天橋下設攤,協助同學處理在校園中遇到的難題,頗受歡迎。

  萬里國中則結合課堂與社區關懷據點,校長陳玉桂說,除校園清潔服務,本學期也將技藝班學生烘焙課與萬里衛生所附設的長者服務站合作,由學生親自做料理給長者,學生製作前,還調查各式食材營養成分,強調少油少糖少鹽,不僅學習到營養學知識,也加強了學校社區的連結。

結合社區關懷 體會服務真諦
來源:【中時新聞 記者葉德正/新北報導 2021/01/03】

青年壯遊點戶外教育探索 拉近我們與海的距離

  你是否從小就保有好奇心,凡事都要一探究竟?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鼓勵長期耕耘地方的青年壯遊點與鄰近學校合作,推出戶外教育方案,讓學生不只在教室中學習,更能實際走進戶外學習場域,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認識與探索臺灣在地的美好。

  基隆市原名雞籠,為臺灣本島最北端的城市,有著許多歷史遺跡與自然資源。基隆海都青年壯遊點結合在地山海歷史與文化特色,與鄰近的深美國小合作推動「認識家鄉•攜手共學─八斗子生態踏查暨淨灘活動」戶外教育課程,帶著學生走訪八斗子。學生們透過實際走入海洋認識潮間帶生態,並在潮境海岸淨灘的過程中,反思海洋環境維護的重要性。

  戶外教育活動中,藉由解說的方式走訪八斗子老街,從地形地貌、建築特色與海岸線的倒退、傳統漁作與信仰的關係等多元主題進行導覽,使學生深度走讀社區,認識八斗子漁村的生活與產業變化。此外,為增添活動豐富性,更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攜手合作,讓學生體驗海科館今(109)年首度開發成功的「女巫島神秘事件簿」-「大魚咬‧尋祕寶遊戲包」活動,透過桌遊的尋寶方式,讓青年學生從遊戲中認識基隆的人文及產業特色。

  基隆海都青年壯遊點理事長藍麗齡表示:「藉由八斗子的漁村導覽、淨灘、遊戲尋寶的教育活動設計,學生能更加了解漁村的文化歷史發展,在玩樂中學習許多海洋知識與在地人文特色,未來期望能開發出一套供基隆中小學使用且具在地特色的鄉土文化教案,讓更多學生認識基隆漁業的歷史軌跡。」

  青年壯遊點結合學校推動戶外教育,讓學生學習走入真實的世界,透過走讀、實作、觀察、互動、反思等歷程,使知識更貼近生活!透過壯遊點活動設計及與在地館所資源結合,讓學生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喜愛海洋,進而實踐維護海洋生態永續環境。想知道更多青年壯遊點訊息,歡迎至青年發展署官網(http://www.yda.gov.tw)及「壯遊體驗學習網」(http://youthtravel.tw)瀏覽!

青年壯遊點戶外教育探索 拉近我們與海的距離
來源:【yahoo TCnews慈善新聞網 2021/01/03】

臺科大培養新二代小小網紅 學習媽媽的語言

  臺灣科技大學外籍生與臺灣學生組成志工團隊,前進新北市石門國小、三芝國小、老梅國小,帶領新二代小朋友了解母國文化,學習各國文化特色、練習說「媽媽的語言」,並當起小網紅拍攝影片介紹母國文化,增進文化認同感。

  計畫主持人、臺科大數位所教授翁楊絲茜表示,臺科有一項很大的優勢就是校內有許多外籍生,為全台外籍碩博士生人數最多的大專院校, 因此新北市政府希望能夠合作USR計畫,幫助新住民二代,提高自我認同,因此規劃「小小網紅」的課程,號召60位學生,前往北海岸的三所學校進行五次的服務。

  共同計劃主持人、臺科大人文社會學院應用外語系教授王瑩表示,這次的計畫執行起來較為匆趕,只能不斷在每次的出團中調整,思考準備什麼樣的內容是更符合小朋友的需求,過程中看到國小新二代與外籍生的互相學習是相當有趣,也看到同學們收穫滿滿。

  參與計劃的台科大應用外語系三年級學生端木軒表示,讓他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石門國小印尼新二代本來完全不會說母語,但與印尼籍外籍生的互動後,提高了他對於講「媽媽的語言」興趣,連後來的拍攝影片也決定以印尼語教學為主題,雖然講的還不標準,但相信未來再去服務時,會看到他的成長與改變。

臺科大培養新二代小小網紅 學習媽媽的語言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廖南瑛/臺北報導 2021/01/03】

大千世界 在地篇  家長扮鬼滅之刃角色

  動漫《鬼滅之刃》從二○二○年初開始掀起熱潮,風靡國小校園,學生紛紛在校園中扮演劍士玩遊戲。國北教大實小日前舉辦耶誕節義賣,家長也跟上這股風潮,穿上角色服裝,戴上假髮,打扮成漫畫中的角色,發糖果與學生同樂。

大千世界 在地篇  家長扮鬼滅之刃角色
來源:【國語日報 記者高修民/連線報導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