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國小嚴翔樺 獲百大績優行政人員

  台北市太平國小體育組長嚴翔樺在上課之餘,除了面對龐雜的行政工作,12年前因緣際會結識丹麥籍足球教練,一手創辦足球校隊,不僅自費添購學童的球具與球衣,甚至個人貼錢、花數萬元陪著球隊出國比賽,嚴翔樺對工作積極與熱忱受到肯定,昨獲頒「百大績優衛生體育教育行政人員獎」個人組優良獎。

昨在松山工農舉辦頒獎

  為感謝投入學校衛生體育的教育行政人員,教育局辦理「百大績優衛生體育教育行政人員獎」及「百大價值學校行政故事募集獎」頒獎典禮,總計188件獲獎,昨在松山工農辦理頒獎典禮。

  嚴翔樺受訪指出,太平國小原本只有足球社團,並沒有校隊,剛好一名太平國小校友的老公是丹麥青少年足球選手,2人相識結婚來台定居,因而他認識這名丹麥教練,經過幾番相談,加上孩子也就讀太平國小,丹麥教練願擔任校隊的指導教練,他也利用平日上午與午休時間協助校隊練習。

找教練、募款 維持校隊營運

  嚴翔樺表示,經營校隊其實滿艱辛,學校只能補助部分費用,校隊要練習用的球具、孩子穿的球衣,他得要自己想辦法,須向家長、校友募款,維持校隊營運。

  太平國小足球隊都會出國交流,足跡遍布丹麥、日本、柬埔寨等國家,比賽經費也讓嚴翔樺傷腦筋,他說,學校無法全部負擔,只能幫忙支付報名相關費用,有時他要自己找企業、免稅店募款,隨團出國的費用就自己付,像是去日本一趟大概花4萬元。

  橄欖球國手出身的嚴翔樺,在打完2002年釜山亞運後,順利考進太平國小任教,一開始就接下衛生組長,3年後轉任體育組長,行政職資歷16年之久,相較許多教師對行政職務避之唯恐不及,嚴翔樺懷抱高度熱忱,他謙虛說,有興趣就願意投入,默默地做、能做就做。

太平國小嚴翔樺 獲百大績優行政人員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蔡亞樺/台北報導 2021/03/18】

繁星放榜 新屋高中第一人錄取台大 楊梅高中錄取率全國第三

  大學繁星入學放榜,創立第4年的桃園市新屋高中學生謝珮慈,成為該校首位錄取台大學生,她以5科49級分錄取台大農業經濟學系,笑說新屋為農業鄉鎮,未來要將所學回饋母校。楊梅高中則有111人錄取,成為全國錄取人數第3多學校。

  謝珮慈當年就讀東興國中舞蹈班,也保送桃園高中舞蹈班,她說,當年因為受傷,忍痛放棄跳舞興趣,考取新屋高中時因為認為太遠、太偏僻,還傷心了一段時間,真正入學後班上只有14名學生,加上因為學校很新,校內幾乎都是年輕老師,師生相處比較沒距離,也得到老師很多的照顧,很快就愛上高中生活。

  她說,因為學校位處偏遠,沒有那麼熱鬧也沒有可以逛街的地方,外在誘惑並不多,所以可以專注於學業,而老師們都很熱心,只要有問題甚至會自願留下來加班陪學生解決疑惑,這也是市區大學校比較沒辦法做到的事,三年來過的很快樂。

  該校今年繁星錄取41人,35人錄取國立大學,錄取率85.37%;除了謝珮慈考上台大,包括徐信陽同學和江子謙同學,也分別錄取台師大地球科學系和彰師大化學系。

  另一位學生徐信陽,高一入學時成績並不算出色,英文科甚至只有C的能力,但是經過老師熱忱指導,今年以繁星錄取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新屋高中校長陳大魁說,高中成立初期校舍未全數完工,需和國中部學生共用有限空間,且工程環境對學習也不友善,師生幾乎都是「逐教室而居」,高中部首屆畢業生能有優異成績,除學生本身相當努力外,也感謝校內老師教學熱忱,有信心未來招生和升學率會逐步攀升。

  楊梅高中有111人上榜,其中40人進入國立大學、8人進入醫學大學,錄取率高達7成4。校長鄒岳廷分析,社區高中讓學子適性發展、及早確立目標,只要努力保持校排名,就有機會透過繁星計畫進入名門大學,相對有優勢。

繁星放榜 新屋高中第一人錄取台大 楊梅高中錄取率全國第三
來源:【中時新聞 記者呂筱蟬/連線報導 2021/03/17】

繁星放榜 啟英、治平高中學生表現優異

  大學繁星計畫放榜,多所私立學校學生表現不俗,其中啟英高中學生楊里涵父親早逝,媽媽獨力撫養兩姊妹,曾赴馬來西亞投靠親人,造就她超強適應力及為人處事上的應對,繁星錄取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第一階段;治平高中柯子暘則是克服罹患亞斯伯格症障礙,錄取台大財務金融系。

  啟英高中今年共計59位同學成功摘星,有5位學生通過醫學系及牙醫系第一階段。楊里涵說,媽媽是馬來西亞華僑,爸爸在她9歲時因病過世,因龐大醫療費用,全家因經濟困難短暫回到馬來西亞投靠親戚,小五到國一在外地生活,得練習馬來語和英語,面對不同人群練就超強適應力。因為國籍問題回台生活後,當年國中成績可以上武陵高中,考量經濟因素選讀啟英,拿到40萬元獎學金。她說,同時錄取台大和高醫牙醫系第一階段,掙扎很久還是期盼當醫師,對自己有信心能通過二階段面試,希望大學後能當交換學生或到偏鄉當志工。

  治平高中則有醫學系2人、台大3人,12大名校21人共71人錄取繁星。其中,學生柯子暘小時候有發展遲緩,直到3歲才開口說第一句話,語言治療師曾對家長說未來不可能有完整表達能力,媽媽黃秀娟也是治平老師,一家人都沒有放棄陪伴與鼓勵,如今他能正常與人交談應對。

  柯子暘說,小時候同學覺得他「怪怪的」,但認為自己和一般人並無不同,覺得有壓力時就躲進圖書館和文字相處,特別喜歡閱讀散文。黃秀娟則說,有身心障礙孩子重要的是早療,許多父母會互相推託責任,但很慶幸一家人都能齊心為了小孩好,自己對小孩沒有多大期望只要他過得快樂就好,如今孩子有優異學習成績,她笑說是「賺到了」。

繁星放榜 啟英、治平高中學生表現優異
來源:【中時新聞 記者呂筱蟬/連線報導 2021/03/17】

2畝芋頭田搬進校園 德化國小學童撩落去

  台中大甲區德化、奉化及江南里3個里是栽植芋頭精華地,德化國小在大甲農會協助下,將校內閒置地開闢2畝食農教育基地,17日在總幹事黃瑞祥及校長利佳龍率領下,30餘名學童手持芋頭苗「撩落去」,全程採用產銷履歷規範,孩子也能種出安全無毒的大甲芋頭。 600圖

  大甲農會總幹事黃瑞祥表示,農業教育向下紮根是農會推廣重要工作之一,大甲區德化、奉化及江南里3個里是栽植芋頭精華地,德化國小位處芋頭栽培專區內,藉由親手種植學習,讓孩子認識在地產業,從小學習相關農作知識,體驗從泥巴到嘴巴整個過程,才是食農教育真正精神。

  產銷班班長紀文雄帶領四健會學童,拉鏜分割株距,劃出種植芋頭位置,讓每一顆芋頭都有足夠生長空間,而田中軟爛泥巴,讓初次下田學童驚呼不已,雙腳都陷入泥中而動彈不得,有些孩子索性捲起褲管、脫下雨鞋,赤腳感受大地泥巴浴,體驗到農民彎腰種田的辛苦。

  大甲區農會指出,農會推動食農教育與德化國小配合種植芋頭,今年已邁入第5年,不僅創中市各國小之先,把芋頭田搬進學校來,共開辟2畝田,讓必須輪作的芋頭可以持續在校推廣,學童對家鄉產業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及了解。

2畝芋頭田搬進校園 德化國小學童撩落去
來源:【中時新聞 記者陳淑娥/連線報導 2021/03/17】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畢演 我的飛揚青春 搬演真實大學生活

  「為什麼要讀大學?戀愛是大學必修學分?」佛光山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畢業公演《我的飛揚青春》,首度以十二名演員的大學四年親身經歷,包括最真實的家庭故事、校園生活、打工經驗搬上舞台,將於四月九日、十日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售票演出。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昨天舉行《我的飛揚青春》畢業公演記者會,由學生演出戲劇片段,有別於已往改編既成劇本的方式,今年劇本是由學生自行創作,劇裡的每首歌曲,都是演員親自演唱,內容部分也是學生的親身遭遇,強調「演出的內容都是真的」。

  副校長林辰璋表示,青春歲月彌足珍貴,有淚水,也有歡笑,透過這場畢業公演,可以展現學生們走過的痕跡及對未來的想像。

  他也表示,欣見學生們願意從策畫到賣票一手包辦,「願意承擔,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傳播系助理教授賴正杰表示,大學戀愛能不能長久?大學的感情是認真的還是只是玩玩?家庭對學生的人格有何影響?打工與學業是否能夠同時兼顧?畢業生對未來有什麼想像?學生們在大學所經歷的問題與衝突,都在戲劇中呈現,並納入歌舞元素,希望帶給觀眾有別於以往的感受。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畢演 我的飛揚青春 搬演真實大學生活
來源:【人間福報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 2021/03/18】

普中錄取率97% 多人上頂大

  大學繁星放榜,普中傳捷報!佛光山普門中學今年大學繁星推薦入學表現亮眼,寫下錄取率達九成七的好成績,不只比去年錄取率更上層樓,更有多位學生錄取成功大學、政治大學、中山大學、中興大學等頂尖學府,校長蔡國權表示全校師生與有榮焉。

  「普中的核心價值就是用心成就每一位學生。」蔡國權說,在全校教師的認真教學下,這幾年普中在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的表現有目共睹,像是順利透過繁星管道錄取成大都市計畫學系的學生范瑋軒,入學以來成績一直都很優秀,當年他自普中國中部畢業後,雖考上高雄中學,但因為他習慣普中的校園環境、住宿生活規律,加上晚自習若有問題時,可以直接詢問陪伴在一旁的老師,讓他決定棄雄中不讀、直升普中高中部。

  范瑋軒表示,普中就像個溫馨大家庭,在這裡讀書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幫助自己有所成長;不僅老師教學用心,師生間的感情更宛如一家人, 讓他擁有家的感覺。
而學生在普中的教育洗禮下,不僅學到如何自我管理,更培養獨立性格,對未來生涯規畫亦成竹在胸。家住台南的范瑋軒說,自己因為對都市計畫建築空間布置十分感興趣,因此以成大作為升學第一志願,很高興可以順利錄取,感謝普中六年來的悉心教導與佛光山提供的豐富資源。

普中錄取率97% 多人上頂大
來源:【人間福報 記者羅智華/高雄報導 2021/03/18】

崙背國中及莿桐國中藝術聯合成果展 北港文化中心登場

  「崙背及莿桐國中藝術聯合成果展」自即日起到3月24日(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於雲林縣北港文化中心展出,包括素描、水彩畫、水墨畫、陶藝作品、書法及美工設計等作品,展現美術班學生術科學習的歷程以及豐富的成果,歡迎熱愛藝術的朋友踴躍前往參觀。

  崙背國中美術班成立於104學年度,至今已邁入第6年,在學科與術科並重的學習原則下,提供學生發揮美術專長的舞台,深耕藝術教育,營造優質美感的校園環境,落實美感教育,提昇親師生藝術鑑賞素養。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指出,透過這次的成果展中可得知崙背國中及莿桐國中藝術教學的成效,讓孩子自小養成以藝術角度觀察周遭事物,將美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希望每位孩子將來都能成為深耕文化藝術的種子。

崙背國中及莿桐國中藝術聯合成果展 北港文化中心登場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任容/彰化報導 2021/03/17】

提升自我保護意識 臺東員警前進校園分享真實案例

  臺東縣警局成功分局為提升兒少自我保護意識,日前至忠孝國小辦理校園法治與交通安全宣導活動,分享值勤時遇到的真實案例,讓學童瞭解詐騙、毒品與霸凌的危害性,及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宣導活動由成功分局第4組員警陳秉豐、忠孝派出所員警孟祥榮主講,以「互動式」宣導方式,除了向在場師生分享過去在勤務上遇到的真實案例外,也邀請學生一同上臺分享自身經驗,並針對授課內容進行有獎徵答。

  忠孝國小表示,感謝警方百忙之中特地到校與年輕學子分享,期與師長共同建立友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健康安全的教育環境中快樂學習、成長茁壯。

  成功警分局表示,現今青少年及兒童容易受到網路媒體及同儕間的影響,稍有不慎便會走偏路,造成日後人格發展上的缺陷,因此舉辦校園預防犯罪宣導,期許警方與師長、學生3方共同維護校園安全。

提升自我保護意識 臺東員警前進校園分享真實案例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林睿鵬/臺東報導 2021/03/17】

繁星放榜!新北市雙溪高中首位學生錄取臺大

  110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今(17)天放榜,新北市雙溪高中謝泯諺同學更是成立高中部25年以來,首名學生錄取臺大,謝泯諺同學表示,從小就很常在醫院中看到護理師們照顧自己的家人,看他們辛勤、親切的照顧病患,令他十分景仰,因此最後繁星選擇護理系,期許自己在未來也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護理師,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安康高中張民輝同學順利錄取中央大學物理系,由於父母皆為印尼人,明輝國小之前都在印尼接受教育,國中後才來到臺灣就學。在不熟悉的環境,加上輕微自症閉影響,讓他常與同學師長雞同鴨講,所幸在自己的努力與師長同學的協助下,漸入佳境,進入高中後,更發現自己對科學領域的興趣,平時會閱讀物理相關的書籍,也積極選修相關課程,並大量做實驗,期待有一日能成為優秀的理論物理研究學者。

  丹鳳高中黃宥嘉同學雖然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縮症」,但他克服身體限制,錄取臺大工商管理學系。宥嘉在國中時就喜愛寫作,雖然每寫一次,就讓固定萎縮的手部疲勞酸疼,但文字帶給他內心的安頓,激發的生命熱情,仍讓他沉醉於寫作的世界。在高中時期的科展競賽,和組員在研究中完美的分工合作,最終得到「新北市賽優等」,以及「團隊合作獎」,在溫馨多元的學習環境,讓他找到語文與科學雙斜槓的自己。

  三重高中歐芃真同學是一名身體病弱的學生,但在國中遇到恩師,常在課後時間留校特別為她加強數學,讓她沒有放棄最不擅長的科目,最終錄取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諮商學系,因自幼的身體病弱,加上感受到老師的溫暖,讓她對他人的感受更能感同身受,因此她希望能就讀心理諮商學系,未來也能幫助他人,就像她一路上接受他人的幫助一樣。

繁星放榜!新北市雙溪高中首位學生錄取臺大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王芓諭/臺北報導 2021/03/17】

環保局「碳」索計畫 四維高中師生認識低碳生活

  花蓮縣環境保護局為推動低碳生活,與私立四維高中合作設計「碳索活動計畫」,由講師課程帶領學生瞭解二氧化碳與生活的關係,並從實驗中感受二氧化碳的真實存在,學生們也設計低碳生活推廣互動媒材,讓學生對低碳生活更「有感」。

  四維高中綜合科二年級學生林韋玲說,瞭解了二氧化碳對地球的影響後,她給自己的目標是:出門儘量共乘或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她也會減少食用外地運送的食物或食材,減少碳排放。普通科二年級林佩雨則在課程後,開始觀察學校的資源回收,她認為,回收做得好,就是減碳最好的方式之一,她也自發地協助家人與同學落實回收,以實際行動減碳。

  環保局長饒忠表示,花蓮縣今(110)年行以「慢‧精品‧花蓮」為主軸,環保局推廣的低碳生活、低碳旅遊,正是以此為出發點,而「碳索活動計畫」,就是希望將環境教育向下紮根,讓學生瞭解生活中的「碳」無所不在,並透過團隊合作,完成「低碳生活推廣」互動媒材,更能瞭解環境教育與低碳生活的關係,尤其經由小組討論與各組分享,熟悉低碳生活的內涵,能將「低碳生活」從口號,內化成生活中的實踐。

環保局「碳」索計畫 四維高中師生認識低碳生活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趙佳韻/花蓮報導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