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立宜昌國小紀宥安、鄭恩哲以及陳語謙三位同學,走訪漁會、漁港及學術研究室,並實際觀察市售魩仔魚,以「『魩』可奈何的一生~魩鱙漁業捕撈與食用之調查研究」,獲得第十屆「愛讓世界轉動 兒少公益行動」優選。
魩仔魚到底是單一魚種,還是多種魚的幼苗?三個六年級的小朋友想要知道答案,開始做起了研究。紀宥安說,魩仔魚主要是鯷科和鯡科的魚種,他們從市場買來魩仔魚,想要分類觀察,卻發現,肉眼真的很難分辨,再加上搜集到的資訊,讓他們越來越不確定,自己吃的到底是單一魚種?還是因為一時口腹之慾,吃下了不小心被捕撈到的魚幼苗?
陳語謙說,他們的研究,凸顯出臺灣民眾吃魚,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吃的是什麼魚。他說,如果消費者只是一昧地要「吃」,那就很有可能成為過度捕撈、造成魚類大幅減少的兇手。因此,他們的研究,希望能帶給民眾「食魚教育」,讓大家在吃魚之前,先想一想,自己吃的魚是怎麼來的?會不會傷害海洋永續?
鄭恩哲也說,一般民眾吃魩仔魚,大多是想要補充鈣質,但其實,一千多隻魩仔魚的鈣質,也才只有半塊豆腐的量,既然不確定魩仔魚是否包含魚幼苗,是不是改吃豆腐、牛奶等食物,同樣也可以補充營養。
團隊指導老師林嘉琦、沈盈君表示,「魩仔魚」不僅是生態問題,也與漁民生計、消費習慣等有關,孩子們從研究中學習以不同角度看事情,最後還能提出食魚教育的觀點,展現學生在研究中的成長。
關心海洋生態推動食魚教育 小學生研究魩仔魚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趙佳韻/花蓮報導 202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