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自然教學分享_紙板大變身!放大鏡成像盒 DIY 玩具

紙板大變身!放大鏡成像盒 DIY 玩具

 

作者:臺南市寶仁國小 楊棨棠老師 ( 蟲蟲老師 )

 

一堂自然課中最能提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事情,通常是動手操作實驗的環節,還有什麼方法能讓自然科學變得有趣好玩呢?我們可以利用課程學到的科學原理,自製科學玩具,讓學生們在玩耍的同時動腦學習,不知不覺地愛上自然科學。

 

蟲蟲老師常會在 Youtube 頻道及 FB 粉絲專頁發布「科學玩具 DIY」的影片,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放大鏡成像盒,可以配合翰林五上第一單元「太陽的祕密」中的「光的折射」,解決老師想在課程中補充更多卻受限於時數的困擾。

 

它的構造是一個內盒跟一個外盒,在內盒的部分蒙上一層描圖紙(即硫酸紙),外盒則在開孔處裝上放大鏡,組裝完成後就可以直接用透視的方式去觀看成像,而在側邊設計一個簡易的操作鈕,方便我們去推移內盒的位置,得到最佳的焦距。需要使用到的材料也非常簡單,不論是製作或操作起來都非常方便呵!準備好材料後,就讓我們一起跟著步驟動手做吧!

 

需要的材料有:菲涅耳透鏡、各式尺寸的紙板(詳見下頁)、描圖紙、膠帶、雙面膠、美工刀或剪刀

  • 材料簡單
  • 要留意外盒孔洞的大小
  • 僅需簡易的裁切和黏貼
  • 不能大於放大鏡的尺寸

         

         

國小自然教學分享_從科學玩具動手做中培養素養

從科學玩具動手做中培養素養

 

作者:臺南市寶仁小學 楊棨棠 ( 蟲蟲 ) 老師

 

提到素養,大家一定會想到自然科,因為很多的文章都會提到實驗是最容易融入素養教學,也有很多教案或教學都是從自然科下手,但似乎大多都在國高中的階段。那麼在小學階段,學生還沒有建立起非常完整科學概念的情況下,再加上一個星期只有三 ~ 四節自然課,這樣要如何讓學生主動探究培養科學素養呢?

其實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先設定好一個基本的目標,然後讓學生進行嘗試,在探索的過程中老師再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發現問題並學習如何去解決,這也是素養養成的一個歷程呵!

接下來,我們就用吸管製作磁轉小風車,讓學生從做玩具中學習素養囉 !

國小自然教學分享_21個科學遊戲好點子

21個科學遊戲好點子


作者:宜蘭縣岳明國小 盧俊良老師(阿魯米老師)

 

21 天的寒假玩什麼?小朋友一放假,生活就失去了重心,爸爸、媽媽要上班沒空陪小孩,除了睡覺、看電視,一整天像遊魂一樣,因此阿魯米老師嘗試在 21 天的假期內,每天貼出一則科學遊戲,利用容易取得的材料和簡單的製作方式,讓小朋友可以動動腦,一起玩科學遊戲。這 21 個科學遊戲除了讓小朋友有事做,也是老師們上課時的好素材,配合自然單元,透過實作與探究,讓課程內容變得更有趣。

掃描表格內 QR Code,即可連結 FB「阿魯米玩科學」粉絲頁,或可至翰林 FB「自然Go Pro」社團觀看製作方法。

國小自然教學分享_翰林五上第2單元:千變萬化的植物

翰林五上第2單元:千變萬化的植物

作者:臺中市頭家國小 李金生老師

 

課程2-1不同環境的植物

  根據學習內容:INb-Ⅲ-7植物各部位的構造和所具有的功能有關,有些植物產生特化的構造以適應環境。課本內容分成三個不同的環境:一、校園內的植物,二、海邊的植物,三、高山環境的植物,這三種環境下的植物有什麼樣的構造?這些構造又有什麼功能幫助它們在不同的環境當中生存呢?

  植物的種類有幾十萬種,以沙漠地區的環境為例,教師可提問:「沙漠地區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學生回答缺水的環境,接著提問:「在沙漠環境生存,植物可能會有哪些構造?」引導學生說出:「要有能保存水分的構造。」除了要有可以保存水分的構造之外,可能還有什麼構造呢?學生透過引導後可能回答:「減少水分散失的構造。」接著就以沙漠中典型的仙人掌為例,仙人掌肥厚的莖可以儲存水分跟養分,利用莖進行光合作用,葉子特化成針狀,減少蒸散作用。

  接著在黑板上畫出表格,橫欄標示環境,直欄標示環境特徵和植物的構造與功能。每個學校都會有水生池,以水生植物來探討是最好的切入點,四年級在水中生物也曾學過這些植物,因此提問學生:「布袋蓮為什麼可以浮在水面上?」學生回答:「厚厚的葉柄儲存了很多空氣,所以可以浮在水面上。」在水中的植物,例如布袋蓮,膨大的葉柄就是構造,功能就是葉柄充滿空氣,所以可以浮在水面上。其餘地區的植物也按照環境特徵加以說明。

  因為漲退潮的緣故,沿海地區的植物有時會被海水淹沒,當海水淹沒之時,仍必須進行呼吸,這些植物有哪些構造可以進行呼吸呢?另外一般的植物無法生長在鹽分高的海水中,那泡在海水裡的植物,又是用什麼構造排出多餘的鹽分呢?高山上的植物,也按照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推演,課本舉例的三種環境當中,各舉出三個例子作為總結。

                                                                

  本章節要有典型的環境當例子,例如沙漠與草原,接著探索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具有哪些不同的構造才能適應環境?當學生學會分析方法,應用在所有環境當中,都可以自行歸納整理。

課程2-2植物存活的本事

  植物如何從陽光獲得能量?舊經驗知道動物透過進食獲取能量,而植物則是進行光合作用獲取能量,光合作用的基本條件是綠色的葉子和從根部吸收的水,再加上由葉子氣孔吸收進來的二氧化碳,經過陽光照射產生澱粉及副產物氧氣,讓學生知道植物可以自行製造養分以維持其生命的所需。

課程2-2植物怎麼獲得水分

  在生活中看到有些枯萎的植物,只要對花盆中的土壤澆水,一段時間過後,植物就能恢復健康,透過觀察,學生會產生什麼問題呢?引導學生討論並提問:「把水澆在土壤中,為什麼植物就恢復正常的樣子呢?」、「植物只有根部在土壤中,是不是植物的根在吸水呢?」可以查閱資料或請教專家得到答案,當然也能透過實驗來證明根會吸水的假設。

  先介紹實驗的步驟及過程,可以先請老師提問學生3個問題:一、為什麼要使用紅墨水?二、為什麼使用油土封住開口?三、為什麼要在錐形瓶上畫出墨水的標記線?當學生思考完問題並了解實驗步驟後,之後在觀察實驗結果時,就能讓學生透過觀察新鮮的植物跟泡過墨水的植物,發現兩者的差別。沒有泡墨水的植物較翠綠,泡過墨水的植物,根莖葉花都有紅色墨水存在的痕跡,根據觀察的結果,沒有經過引導時,學生問題五花八門,也沒有辦法完整回答出水在植物體中的移動情形,再讓學生透過教師引導提問:「為什麼只有植物的根泡在紅墨水中?」、「為什麼根莖葉也變成紅色?」、「用夾鏈袋夾住的葉 子,為什麼比較不紅呢?」、「夾鏈袋會阻止水分的流動嗎?」觀察在夾鏈袋中發現了什麼?部分學生回答看到小水滴,有些會說是水蒸氣,再引導學生知道水蒸氣是看不見的,是水的氣體狀態。當學生建立植物的根會吸水的概念,透過莖把水往上輸送到葉,多餘的水以蒸散作用被排出植物體外,整個過程就是水在植物體當中移動的情形。

                                                                                     

課程2-3植物繁衍大顯身手

  當植物生長到一定的階段時,就會開花繁殖下一代。完全花的構造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將這四個構造以表格呈現,教師提問這些構造有什麼功能?學生從課本中尋找資訊,再填入表格,最後進行統整與討論。

  植物開花後,需要經過授粉才有可能結果實跟種子,因此說明授粉的整個過程,並引導學生思考,授粉可以藉由風力、水力及昆蟲等,若要進行品種改良,則大多以人工授粉為主。

  再來介紹花蕊的細部構造,當雄蕊的花粉落在雌蕊的柱頭上,花粉會和柱頭內的胚珠結合發育成種子,子房長成果實。

  如果植物已經開花授粉成功,並長出果實跟種子。接著探討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方式,以表格進行統整。首先根據課本的分類,傳播方式可以分為動物傳播、自身彈力傳播、風力傳播及水力傳播等,表格側欄寫上果實種子的各種特徵,透過課本資訊進行分析、歸納與統整,將擷取的資訊填入表格,並將各種傳播方式的代表性植物填入,讓學生學會從課文文字中擷取資訊,並進行分析。

                                                                         

  當未來發現一種不知名的果實種子時,可以依據該果實種子的外型特徵進行推論,進行推論該果實種子可能是靠哪種方式來傳播。

 

課程2-3植物還有其他不同的繁殖方式嗎?

  從學生生活經驗切入,教師將事前準備好的植物擺在實驗桌上,學生透過實際觀察,發現地瓜的根、馬鈴薯的莖,和落地生根的葉、莖都可以繁殖,以表格進行分析歸納和統整。再讓學生從課本找出幾種常見的植物,有沒有種子以外的繁殖方式?在表格欄內填寫根、莖、葉及種子,讓學生勾選完成本課程。

                                                  

 

課程2-4植物的特徵與分類

  首先知道基本的分類方法:二分法,透過遊戲過程讓學生有基本概念後,在校園中選取兩種植物,讓學生實際利用二分法進行分類,選取一個分類的標準,作為準則來進行分類。最後再用課本的例子,進行說明與統整。
 

  植物種類越多當然就越容易讓學生熟練二分法,但相對難度也會增加,花的時間也要更多。所以建議老師如果還有額外教學時間,可以多選擇不同種類的植物讓學生熟練二分法。

                                               

國小自然教學分享_翰林五上第1單元:太陽的祕密

翰林五上第1單元:太陽的祕密

作者:臺南市寶仁國小 楊棨棠老師(蟲蟲老師)

 

  108新綱持續推進,翰林在自然五上第一單元「太陽的祕密」做了蠻大的改動,將原本放在四年級的「光的折射」放到了五年級的太陽單元,加上這個小節之後,如果期待按照原本的教學步驟上完本單元,恐怕會被時間追著跑,這該怎麼辦呢?讓我們一起來討論怎麼調整吧!接下來先來看看新舊課程的差異。

 

舊綱

新綱

單元名稱

節數

單元名稱

節數

1.一天中太陽位置的變化

7節

1.太陽與生活

2節

2.一年中太陽位置的變化

7節

2.太陽的位置變化

5節

3.太陽與生活

1節

3.光的折射

6節

 

共15節

 

共11節

 

  從教師手冊的節數安排會發現舊綱整單元都是太陽主題,而新綱變成太陽與光線折射的部份各占一半的單元時數,這個改動使得介紹太陽的部分幾乎要壓縮成原本課程時數的一半。那要如何調整太陽單元的時間呢?有以下兩種方法可以嘗試:

 

方法一:使用數位天文軟體(Stellarium)

  Stellarium是一個免費的數位天文軟體,可以模擬出任何時間天空上的場景,除此之外還能顯示地平線、座標格等的輔助線,讓學生可以直接分辨出此時太陽的高度角與方位角為何?一來可以先為之後下學期第一單元的「閃亮的星空」做預習與導覽,二來就不怕因氣候不佳等因素影響觀測,而且可以快速的看出任何一天太陽移動的軌跡,下圖以2023年冬至12月22日為例:

早上7點由東邊偏南升起

中午12點在南方,而高度角並沒有在正頭頂上(仰角90度)。

下午5點由西偏南落入地平線下

 

  從上面三個時間點可以看出當天的太陽軌跡符合東昇西落,且軌跡會偏向南方天空。再以同樣的操作方式找出春分、夏至、秋分當天的日期,使用軟體讓學生觀察太陽軌跡,這樣就可以快速讓學生知道太陽移動的規律。

 

方法二:使用簡化的太陽仰角觀測器

  這個版本的仰角觀測器(如下圖)是用200磅的A4西卡紙或是廢棄獎狀列印, 每張A4紙可列印4個觀測器,材料準備簡單容易,成本也很低,因此可以讓學生人手一個,利用下課時間自主進行太陽仰角的觀測,隨時隨地自主觀察。需提醒使用者太陽仰角觀測器2.0為方便操作而將設計精簡化,故無法觀測到方位角,在使用這個教具時,主要目的是在讓學生發現在不同時間點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發現一天當中太陽的高度角是由低變高,再由高變低,再來搭配課本中一天的氣溫變化折線圖,進而發現太陽高度角與氣溫的關係。

                                                                              

  在知道太陽高度角與氣溫的關係概念後,再搭配數位天文軟體(Stellarium)觀測不同季節的太陽軌跡,搭配課本的年均溫折線圖,引導知道四季溫度與高度角的關係,並做最後統整,藉此架構出學生對於太陽的基本概念,大幅縮短教學時間,就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光的折射」教學囉!

 

相關資料:

Stellarium軟體下載:https://stellarium.org/zh_TW/

太陽仰角觀測器2.0版型下載:https://reurl.cc/xGRaOe

太陽仰角觀測器製作教學:https://reurl.cc/L46mEx

 

 

國小自然主題文章_愛地球,為校園種下永續

愛地球,為校園種下永續

教育在樹影之中-談愛樹教育

作者 新北市北大國小 陳民峰老師

 

  在寧靜的校園裡,婆娑樹影,賦予這片土地生氣。在翠綠的校地內,孕育新的教育理念,被冠以「愛樹教育」的雅稱。「愛樹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基礎的環境教育之一」, 因此,自2020年起,教育部積極推動愛樹教育。目前,教育部已完成校園樹木的盤點、補植工作,並致力於愛樹教育的推廣。

 

  樹木可以是校園隱性的環境教育與美感教育教材,卻也在未來數十年後可能帶來行政層面的負擔。若因不當的種植而不得已移除樹木,不僅對學生的生命教育產生負面影響,更顯得對生命的不尊重,還可能引起護樹倡議團體的抗議。 因此,與其一開始因求績效而亂種植,不如在一開始就進行良好的樹木規劃吧!

 

(一)樹種的選擇

  「沒有不良的樹種,只有不適合的種植環境」。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優先選擇原生種的樹木。從管理層面,我們優先選擇耐活、樹型優美、適合校園環境的樹種。校園環境除了考量土質、氣候以外,也要更加注意樹木之間的間隔、樹木與建築物的距離。

 

  以黑板樹為例,儘管其根系生長存在浮根和走根的問題,且在颱風天易斷裂,但這是否足以判斷它為不良樹種呢?這種木材特性和根系問題主要是由其快速的生長速度所導致。值得注意的是,它同時具有抗病、耐潮溼和高溫的優點。若在建築物附近種植黑板樹,可能對建築物構成破壞;然而,若遠離操場、跑道、建築物、馬路及人行道等區域,並以其他樹種環繞,它就能展現出高聳且優雅的樹型。因此,關鍵並非在於樹種的本身,而是取決於種植的具體位置。

 

  在教育部的「校園樹木資訊平臺」有各種樹種的介紹,包含土質、環境、適合多久修剪,也有愛樹教育環境輔導團,有專業人才可諮詢輔導。

 

(二)根系

  植物的根系透過主動運輸獲得礦物質,調節養分和吸水。活躍的根部組織,驅使根往水源延伸(造成走根)、保持通透呼吸(造成浮根),因此淺底穴、根上建築物或水泥可能迫使樹木撐裂剛體。若附近有水溝,根系可能干擾排水系統。另外,種樹時需留生長空間,避免樹木健康問題及校園危險。這樣 的周到規劃,不僅是尊重樹木,也是對校園環境的負責態度

 

(三)花與果

  規劃植樹前,查詢樹木花期與果期,就可以有更好的安排。例如:可以安排操場周圍在不同季節的不同方向有樹木輪替開花結果。除了美觀外,花果更能引蝶誘鳥,使校園成為更加自然平衡的生態系統。然而太靠近操場跑道,就有可能造成外掃區學生們的辛勞,需要時常管理落花落果。

 

(四)美感與防疫

  規劃種樹前,可以安排層次感,讓高大的樹種排後、中矮的樹種在前。不要密集種植,避免生長阻礙;也不能同一樹種相鄰種植,最好中間有其他樹木做為間隔,才能降低病蟲害大量發生傳染的風險,還可以營造地景交錯的美感。

 

  然而,愛樹教育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種植和維護上。透過參與樹木的栽培,學生得以 獲取更廣泛的知識面,在三、五年級的自然課本中有許多觀察植物的活動,而一些校園動 物的觀察也在樹木之間。有些樹木年代夠久,或者高寬足夠,甚至會被列為保護。在自然 課本三年級的植物單元也有「充電站」活動查詢各縣市保護樹木標準、測量樹圍的活動。 從樹木的種類到生態系統的運作,從中滋養著學生對大自然的親近之心。愛樹教育搭乘 SDGs的風潮,背後是倡議氣候變遷的棲地修復營造,並且讓我們藉機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深耕愛護環境的種子。

國小自然主題文章_探討臺灣國鳥-臺灣藍鵲和外來種入侵的問題

探討臺灣國鳥-臺灣藍鵲和外來種入侵的問題

作者:臺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曹毓倫(蝦蝦老師)

 

  臺灣藍鵲是臺灣特有種鳥類,在臺灣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別名長尾山娘、臺灣暗藍鵲等,老一輩的人稱牠們為山娘仔。臺灣藍鵲的外型十分搶眼,鮮豔的寶藍色羽翼和長達 40 公分的尾羽是最明顯 的特徵,經常讓第一眼看到牠們的人感到驚艷。除 了擁有鮮艷漂亮的藍色羽毛外,黑色的頭肩部、金黃色的雙眼、鮮紅色嘴喙及雙腳,都是臺灣藍鵲的特色。因其獨特美麗的外型,讓臺灣藍鵲在臺灣國際觀鳥協會所推動的網路票選活動中脫穎而出,因而獲得臺灣國鳥的稱號。政府先前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紓困所公布的振興五倍券方案,券面上也印有臺灣藍鵲的圖案。

 

  臺灣藍鵲主要活動在低海拔的山區,牠們的好奇心強且生性不怕人,因此經常出沒於山區的村落、農地或果園中。近幾年來,臺灣藍鵲也漸漸的適應了都市環境,因此人們有時也可以在繁忙的城市中看見牠們的身影。臺灣藍鵲的食性廣泛,幾乎不挑食,屬於雜食性的鳥類,牠們會吃蛇、老鼠、蜥蜴、各種昆蟲等生物,也會吃植物的根莖或果實。在食物短缺時,牠們也會吃動物的屍體。

 

  臺灣藍鵲喜歡群體生活,而且這個群體通常是由同一家族所組成,跟人類的家庭結構十分相似,通常有爸爸、媽媽、兄弟姊妹、即將出生的幼鳥,有時還包含其他親屬。每年3月至9月是臺灣藍鵲的繁殖季節,一年可生育兩次,每次大約生下3至8顆蛋。臺灣藍鵲的育雛方式十分特別,牠們採用巢邊幫手制度來照顧雛鳥,也就是同一家族群體中的成鳥都是育雛的小幫手,會一起協助築巢,一起幫忙餵食剛出生的幼鳥,也會集體禦敵,以確保幼鳥能順利長大。臺灣藍鵲的外表看起來優雅大方,實際上個性卻相當強悍,對付敵人可是毫 不留情!

 

  多年前,臺灣藍鵲的生存環境曾遭遇外來種「紅嘴藍鵲」的威脅。紅嘴藍鵲,又稱為中國藍鵲,主要分布於中國、中南半島及印度。紅嘴藍鵲的外觀與臺灣藍鵲相似,但羽毛顏色不像臺灣藍鵲這麼 鮮豔,牠們的背部羽色呈現灰藍色,黑色頭部的頂端則比臺灣藍鵲多出一道「白髮」。

 

  臺灣民眾在多年前曾在武陵山區發現紅嘴藍鵲,後來紅嘴藍鵲數量逐漸增加。由於紅嘴藍鵲的食性、生活習慣與棲息環境都與臺灣藍鵲相似,因此相關保育團體開始擔心臺灣藍鵲的生存空間會受到威脅。為了避免紅嘴藍鵲的擴散對臺灣藍鵲的生存造成影響,相關單位決定採取行動,將紅嘴 藍鵲從野外「移除」,並將牠們轉移至收容中心安置,阻止了紅嘴藍鵲繼續擴散,暫時解除了外來種入侵的危機。

 

  原生物種的保育及外來種入侵的問題都是須長期關注的問題。外來種除了會破壞原本的生態環境外,當外來種與本土原生物種雜交之後,牠們所生出的後代,會讓原生物種的基因受到汙染,稀釋了原生物種的獨特性,甚至還可能導致原生物種消失。外來入侵物種除了對生態可能造成嚴重的破壞之外,有時還會造成經濟上的重大損失。福壽螺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外來入侵物種的例子,對於臺灣本土的農業經濟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如此慘痛的經驗,應引以為鑑。

國小自然主題文章_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

環境永續發展和這些動物有何關聯?

 

作者 臺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碩士 曹毓倫(蝦蝦老師)

 

  隨著工業文明的進展,人類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使得自然資源被過度開發導致自然棲息地不斷消失。因為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棲地流失、過度獵捕、氣候變化等,使得許多野生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許多研究發現,現今物種滅絕的速度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過度開發自然環境及物種滅絕的結果,會破壞生態平衡,最終將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20世紀初,美國黃石公園的灰狼曾被大量獵殺到幾乎消失的地步,結果黃石公園中河狸的數量也開始減少了。照理來說,灰狼會捕食河狸,所以灰狼的減少對河狸來說應該是好消息才對,但事實卻正好相反。原來,在灰狼消失的日子裡,麋鹿和一些草食性動物少了灰狼這個頭號天敵,牠們開始肆無忌憚的啃食黃石公園的植被,破壞了植被的生長,讓以植物為主食的河狸因此受到影響而大幅減少。到了20世紀末,生態學家有計畫的將灰狼再次引進黃石公園,麋鹿的天敵回來了,麋鹿的數量開始減少,公園的植被開始逐漸繁盛起來,河狸的數量也漸漸增加了。從這個小小的故事就可以看到,單一個物種的改變就足以讓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發生驚人的變化。如果灰狼當時真的全部消失了,所造成的後果可能是整個自然環境所承受不起的。

 

  物種滅絕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為什麼人類要極力拯救瀕臨絕種的動物呢? 以下列出我們應該保護瀕絕動物的幾個重要理由。

 

生態價值

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才能確保生物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越豐富,生態系就越穩定。

 

農業價值

許多農作物需要靠昆蟲、小動物幫忙授粉及維持生長。如果我們現在不對瀕危動物的危機產生警惕的話,將來會有更多動物瀕危,包括人類農業所仰賴的多種小動物也可能會部分面臨瀕危,衝擊到農業經濟。

 

醫學和科學研究的價值

有許多瀕絕動物的基因中可能存在著治療人類疾病的密碼,等待我們去研究。 瀕絕動物還具有動物學、生理學等科學研究價值。

 

贈遺價值

保護瀕危動物可以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的後代子孫能享受到野生動物來的好處。

 

  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賦予這個世界的珍貴資產,地球上各種動物和植物各司其職,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才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沒有物種可以單獨存在,每一種物種都必須在與其他物種及環境相互作用下才能生存。一旦某些物種的數量開始減少,甚至瀕臨絕種或者滅絕時,將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生存,嚴重時甚至會毀滅整個生態系統。因此,人類應該積極保護自然環境、減少對自然棲地的破壞,促進環境永續,以保持自然環境及資源完整性,進一步才能幫助野生動物、植物永續生存,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因為只有地球生態系統穩定了,人類的社會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