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壢國中 以行動落實三好

  「行三好是教育的本質!」桃園市內壢國中校長林祺文表示,教育的根本在於「心」,要讓學生成為良善的公民,就要引導學生看見世界的美好、正向與良善,因此品格教育很重要;而從思想與行動中落實三好,正是型塑好品格的良方。

  推動讀報擴大正向影響

  「閱讀讓人看見世界之美!」林祺文校長表示,閱讀可以啟迪人心、明亮世界。學校圖書館以轉板組合成屏風,上面刻著書法老師的作品,透過轉板的光影改變環境,「讓孩子走進閱讀的世界,就能開展智慧。」

  林校長盛讚《人間福報》內容豐富多元、報導正向,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他更感謝楊秀嬌老師推動閱讀教育,因為教育可以讀心、論心與修心,透過閱讀看到自己,教師無私地為孩子付出,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喜愛閱讀。

  閱讀推動教師楊秀嬌表示,全校85個班級都實施《人間福報》讀報教育,除了晨間讀報之外,每學期還規劃閱讀月,舉辦讀報與剪報比賽以及閱讀抽抽樂活動,每天抽出20至30個獎項,獎品是她親手做的茶葉蛋、草仔粿、南瓜竹筍包等客家美食,鼓勵學生讀報。楊老師透過閱讀理解「4F」方式帶領學生讀報,也就是:Fact(事實,從文章中讀到什麼)、Feeling(感受,讀完之後的感覺)、Finding(發現,讀完文章後有何發現)、Future(將來可用來做什麼),引發學生思考觸角,鼓勵學生將文章內化,並把好文章貼到聯絡簿上與家人分享,讓親子在共讀中擴大良好正向的影響。

  型塑良好品格行動落實

  除了內在思維,外在行動也很重要,為了讓學生懂得感恩、累積正向能量,林祺文校長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落實在生活中,例如:「百里健走」結合人文與景觀,擴大孩子的夢想;帶領學生做義工,以減塑、淨灘、照顧海洋生態等建構環境教育,來保護環境、守護家鄉。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自105年起開辦「食在暖心」食物銀行,提供物資給弱勢家庭的學生,讓他們在寒暑假期間也能遠離飢餓;並將校園物資送給街友、單親媽媽、社會邊緣人等弱勢人口,以協力方式讓社會充滿溫馨與愛的關懷。由學校成立的「食物銀行—─內壢傳愛」創新教學團隊,依年級開發不同的教學主軸,七年級主軸為「食在健康」、八年級「服務學習好童軍」、九年級「夜訪街友發現愛」,結合了家政食安、童軍服務、輔導關懷,融和教育與慈善,為學生創新體驗。親師生共同打造「食在暖心」校園,不僅落實三好服務體驗,也讓親師生更加認識「愛分享與轉動」的校園真、善、美,並於106年榮獲全國創新經營綜合領域KDP標竿獎殊榮。

  從生活中落實,內壢國中親師生演繹了三好的真諦。

內壢國中 以行動落實三好
來源:【人間福報 記者張彬彬/連線報導 2021/05/24】

偏鄉推閱讀 驚豔孩子想像力

  「到偏鄉上課,有時會聽到村里辦公室『放送』的聲音,就感到很親切!」在城市長大的「故事媽媽」謝明芳、葉姿均,兩人共乘機車巡迴偏鄉推動兒童閱讀,學童不僅挖地瓜送她們,還會送紙藝與畫作,讓兩人備感窩心。

  謝明芳畢業於佛光山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與曾任幼教師的葉姿均都在小學擔任「故事媽媽」多年,孩子畢業後,她們仍持續推動兒童閱讀。去年受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盧彥芬之邀,開始巡迴嘉義縣偏鄉小學推動閱讀。

  聽村長廣播 體驗城鄉差距

  謝明芳說,到偏鄉推閱讀之後,才明白什麼是城鄉差距,以前看到「張君雅小妹妹」電視廣告,只覺得有趣,沒想到在偏鄉上課,真的聽到「村辦公室報告」,但不是廣播請小朋友回家吃泡麵,而是「賣鳳梨的來了!」

  她說,到偏鄉推閱讀,小朋友回饋給她的,不僅是純樸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還有很多是她從未接觸過的新鮮事與趣事。例如,有一名學童說他阿公是「補塑膠桶的老師傅」,讓她深感疑惑,反問:「塑膠桶可以補嗎?」沒想到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可以呀!」

  謝明芳除了推兒童閱讀,也引導學童寫作、童詩創作。她會請學童吃葡萄乾,透過眼、耳、鼻、舌、觸等「五感」來描寫葡萄乾。結果,學童光是描寫葡萄乾外觀,就有像隕石、痣、大腦、山溝等不同的形容,讓她佩服學童的想像力。

  她說,有一名「活潑過頭」的男學童,是學校樂隊成員,上課時一直說自己不會寫作,但吃過葡萄乾後,隔周竟能寫出「低音大提琴,很像大人低沉的聲音,仿佛在跟我訴說他小時候的故事」,讓她喜出望外。

  不過,謝明芳也感慨,偏鄉孩童資源少,吃顆葡萄乾就有「小確幸」,還開心地笑瞇瞇;反觀城市裡的孩童,有些學童會當面拒絕,或露出嫌惡的表情,讓她心裡感到很受傷,「難道這就是城鄉差距?」

  為了提升學童的閱讀興趣,謝明芳會在上課前舉行「聽力大考驗」,先念一小段故事,要求學童一邊聽故事、一邊記住故事中出現的動物種類、數量,以增進學童的專注力,學童也很喜歡接受這種「挑戰」。

  山區小學生 看完全套金庸

  更讓她感到開心的是,有一所山區小學,全校學生只不過十來人,但學童程度普遍不錯,其中一名四年級女童,已把全套的《金庸小說》與《哈利波特》看完,上課時還會跟她討論「華山論劍」,讓她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感覺。

  被學童暱稱「維尼老師」的葉姿均,擅長以民間故事帶入閱讀。她說,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偏鄉學童相對純樸,她與「明芳老師」就經常收到孩童餽贈的小禮物,包括蔬菜、水果、地瓜、紙青蛙、圖畫、獨角仙等,「反正他們覺得妳喜歡,就會大方送給妳!」

  葉姿均說,有一個非常可愛的低年級男童,下課時會跟她分享心情故事,有次還在校園裡挖坑埋掃帚,邀約她「一百年之後,我們再把它挖出來,看它變成什麼樣子!」簡直將她當摯友,讓她有單純的幸福感。

  讓她覺得開心的是,當她與謝明芳共乘機車到校,機車尚未停妥時,就遠遠聽到學童高喊「維尼老師、明芳老師,妳們來了,我愛妳們!」讓她們感到很窩心。

偏鄉推閱讀 驚豔孩子想像力
來源:【人間福報 記者江俊亮/連線報導 2021/05/24】

北斗國中闢農場養狗 雞舍種電奪獎

  很多學校在校園角落開闢開心農場,彰化縣北斗國中卻在校園蛋黃區設農場,不但種蔬果,還養雞、養狗;學生覺得很紓壓,不但非社團時間也到農場「巡田水」,連假日都有學生返校務農,讓農場終年生氣蓬勃。

  北斗國中6年前在教學大樓與司令台間的校地,開闢約450坪農場。學校成立社團「農藝社」負責管理。起初上半年種水稻,校方租水牛到校示範春耕,重現農業時代耕田景象,下半年全校學生種蔬果,體驗農業。去年爆發疫情,停止水牛進場,改種蔬菜和雜糧作物。

  不種水稻後,農園犁出40畦菜圃,為培養「學生來源」,提供6畦菜圃給鄰近民間幼兒園教學,幼童自備菜苗和工具種菜,播種後每月來兩次,蔬菜平常則交給農藝社員幫忙看顧。

  校方還建造狗舍收養流浪犬作生命教育教材,第一隻流浪犬「小花」老死後葬在校園一隅,現有兩隻流浪犬「大白」與「阿毛」,是農藝社的開心果。家裡不准養狗的學生自告奮勇早晚牽狗散步,操場經常出現「狗遛人」;狗舍距司令台僅約20公尺,朝會師長講話時校犬汪汪叫,逗得學生哈哈笑。

  狗舍與司令台間搭建雞舍,養蛋雞消化學校午餐廚房的菜葉剩飯,雞舍裝置溫濕度感應設備,粗糠混合益菌鋪在地面分解雞糞,沒臭味,每天有蛋撿。產下的雞蛋供學校自辦午餐廚房用,但因雞舍距離司令台不到15公尺,擴建「有礙觀瞻」,校長郭佳文宣布不准再增養。

  雞舍屋頂2年前開始種電,供雞舍照明、散熱,雞窩亮燈保溫,如果氣溫超過攝氏30度,電風扇自動開啟,綠能也供電給空氣品質感測器,傳送監測數值到看板,作為學校擺放空品旗的依據。雞舍種電節能成果列入學校綠能教育計畫,去年獲得經濟部推動能源教育標竿獎中區金獎。

  學校教師再接再厲,寫計畫向農糧署爭取經費,在司令台另一側興建智慧溫室,溫室最近完成整地即可種菜,校長郭佳文希望學生學習科技導入農業的知識,找出改善傳統農業經營的方式。

北斗國中闢農場養狗 雞舍種電奪獎
來源:【聯合新聞 記者簡慧珍/彰化報導 2021/05/24】

掌握考試技巧 權衡強弱分配時間

  中正大學畢業的林澍莛,大四開始準備高考一般行政,他分享,努力讀書只是標配,懂得如何擬定讀書策略,分析自身強弱項,權衡各考科準備時間,更要掌握答題版面配置等考試技巧,才是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大學念社會福利系的林澍莛,選擇報考分發單位較不設限的一般行政。林澍莛說,同樣都是社會科學領域,思考邏輯不會差太遠,平常就廣泛閱讀的他,面對政治學更是得心應手,總能跳脫課本論調,寫出個人風格的論述。

  但林澍莛坦言,其他考科未必如此,像是行政法、民刑法總則便讓他飽嘗痛苦,尤其從未受過法科訓練,一開始光適應法律文字、邏輯就很吃力,不過社會科學就是要「重複一直念」,先求理解後反覆讀、寫考古題,都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他說,國考不像考大學,分數低也還是有學校念,國考只有上榜、落榜二條路徑,因此一定要付出,「沒有所謂的輕鬆考上」,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分析優勢、劣勢,做好科目權衡比重的時間分配,不要把雞蛋都擺在同一個籃子內。

  「每個人都會用功念書,但考試技巧很重要」要懂得避免花太多冤枉時間,林澍莛說,很多國考生認為要花一樣的時間,平均念每一科,沒有分辨自己的強項、弱項,但以法科為例,分數進步幅度有限,因此只要掌握基本分即可,他寧願把強科分數衝高。

  他提醒,國考看中作文能力、寫作速度,要在芸芸眾生中勝出,最基本的版面配置要做足,且結構要明確、有統整,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若是真遇上不確定的考題,也要盡力作答、寫好寫滿。

  此外,林澍莛也提到,考國考必須認知到每個人起跑點都不一樣,過去求學階段,課業相對不拿手的考生,準備起來一定比別人辛苦,因此不要抱持「只要繼續努力就一定成功」的幻想,雖然現實很殘酷,但既然選擇國考這條路,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證明給自己、家人、朋友看,保持堅持下去的動力。

掌握考試技巧 權衡強弱分配時間
來源:【聯合新聞 記者葉冠妤/連線報導 2021/05/22】

校園節水有撇步,共同落實節水行動、積極抗旱

  臺灣西半部旱象尚未減緩,因應春雨相較往年少,梅雨鋒面來臨前仍須審慎應對水情變化。為加強校園節水教育工作,教育部於水情嚴峻地區辦理「節水抗旱說明會」,因疫情影響於先前改採線上會議方式,提供學校目前最新水情資訊及政府抗旱作為,除了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和經濟部水利署說明未來降雨趨勢及節水措施外,並邀請學校進行實務案例分享,以加強節水成效。

  學校節水行動方式多元,中小學部分,如桃園市中平國小,利用校園閒置空間設立「雨撲滿」,進行雨水回收,作為廁所沖洗、校園花圃澆灌、生態池給水之用,並融入環境教育議題學習,打造環教主題戶外教室,發展水資源議題、雨水回收淨化與再利用、水費通知單等解說課程,提升學生節水的環境素養。臺南市太康國小為教育部補助的永續循環校園,學校掌握用水數據,規劃整體校園水資源管理,開源節流,整合雨水及中水利用、雨水滯洪、滲透保水和鋪面綠化等工程措施,達到校園與環境互利共生之效。高雄市國昌國中除了利用學校跑馬燈呼籲師生節水,另也藉由生活科技、地球科學及理化課程設計,將節水教育融入課程學習,教導學生落實生活用水管理。

  大專校院部分,朝陽科技大學校內跨單位成立節水工作小組,定期查漏、裝置省水器材、設置中水回收系統,務實進行用水管理,再透過學校社團和講習活動多方面宣導,達到顯著的節水成效。

教育部提醒,抗旱期間仍需注意衛生並兼顧防疫,日常省水可以很簡單,如淋浴時儲存出熱水前的冷水,可用來沖馬桶、拖地、澆灌等,多元省水、多元利用,人人都可為抗旱省水盡一份力。相關學校節水教育資訊,可至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平臺」查詢。

校園節水有撇步,共同落實節水行動、積極抗旱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廖南瑛/臺北報導 2021/05/23】

美國國際科技展覽會 我國學生為國爭光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選拔13名學生10件作品代表我國參加素有青少年科學奧林匹亞之稱的「2021年美國Regeneron國際科技展覽會 (Regeneron International Science & Engineering Fair,簡稱 Regeneron ISEF )」。因國際疫情影響,今年以線上評審、公開展覽的形式進行,共有64個國家地區、1430件作品、1842位學生參賽。經過激烈的競爭,我國學生從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於臺灣時間5月21日晚上10時於線上頒獎典禮中,獲得大會二等獎、大會三等獎、大會四等獎各一,特別獎三等獎及榮譽獎各一,教育部潘部長文忠於第一時間致賀該團,肯定我國中等學校科學教育及科學基礎研究培育,同學在國際舞台上展現精彩的科學研究成果。

  科教館館長劉火欽表示,從今年初舉辦的「2021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選拔出代表我國參加「2021美國Regeneron ISEF」的代表學生每周末都會到科教館進行培訓。不同於以往的評審方式,採線上評審的方式辦理,學生代表在賽前除了需不斷精進研究內容,還需熟習如何透過線上介面及操作檔案展示作品。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轉譯醫學實驗室林榮耀院士及多位教授的協助及指導下,從研究方法及科學內容、到英語口語表達及線上檔案準備等,同學們更能在螢幕前自信地展現自己的作品。今日有如此亮麗的成績,除了同學的努力,更要感謝多位教授用心地協助。

  這次得獎學生及獎項包括北一女邱梓瑄同學以「多邊形的剖分圖形數量之探討」作品獲大會數學科二等獎以及美國數學學會三等獎;師大附中陳映儒同學以「探討果蠅腦部神經突導向的基因調控」作品獲大會動物學科四等獎;北一女吳亭羲與李蓁尹同學以「五苯荑衍生物的多重螢光響應行為」作品獲大會化學科三等獎;中山女高蔡伊甯同學以「以結膜影像判斷貧血之研究」作品獲人工智慧發展協會榮譽獎。

  依據「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規定,教育部將發給獲大會二等獎者新台幣10萬元;三等獎及四等獎者新台幣5萬元獎金,並可保送或薦送國內大學。

  今年臺灣更特別於「2021美國Regeneron國際科技展覽會」設立「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特別獎(Taiwan International Science Fair Special Award)」,並聘請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林金全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李忠謀教授、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陳伶志研究員,擔任特別獎評審委員,評選出2名國外學生,頒予參與「2022年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之獎勵,更顯見臺灣重視國際科學研究與交流,以及參與國際科學人才培育之用心。

美國國際科技展覽會 我國學生為國爭光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石耀宇/臺北報導 2021/05/22】

點燃青年新創力 U-start計畫第一階段名單揭曉

  110年度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第一階段補助名單近日揭曉,總共有75組校園新創團隊獲得補助,除了有許多團隊運用3D列印、工業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與雲端科技等前瞻技術,開啟市場新商機。另外也有團隊是以地方創生、科技農業及永續畜牧的概念出發,在傳統產業上找到新的突破點,為地方帶來新活力。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為了鼓勵校園新創團隊,藉由產業轉型及跨域合作等思維實踐創新,解決社會問題並創造經濟價值,同時結合學校的產學合作及創業輔導資源,協助團隊發展創業提案及驗證創業構想,規劃推動「U-start創新創業計畫」。本年度第一階段獲補助團隊共有75組,包括製造技術類15組、創新服務類30組、文創教育類17組,以及社會企業類13組,第一階段獲補助團隊除可獲得35萬元創業基本開辦費及 15萬元學校育成費用,並將接受為期6個月的創業育成輔導及培育。

  製造技術類的高雄醫學大學「品醫生技」運用關鍵技術研發創新醫材,以新穎的3D列印仿生數位化製造技術與獨家列印材料,創建3D生物陶瓷骨植入物,能誘導骨組織增生並加速骨癒合,讓骨質密集地向內生長,有效解決現有臨床上所遭遇的問題與達到精準醫療之目標。

  服務創新業類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Posxact」以工業4.0為基礎,透過開發資料探勘與分析平臺,降低繁複工作流程出錯的可能,並結合IIoT、LBS提升人員、資產和交通運輸工具的可視性,提供準確的實時定位服務,為工廠的移動世界執行分析最佳化的路徑,數位化整體工作流程,使工作環境更安全、更高效。

  文創教育類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依託幫」,其創新提案是因見證了家鄉的興衰,對於未來鄉村的景況有實踐的使命感,於是期望建立一個促進樂齡交流學習、傳播良好文化教育知識的社會實驗安親班,藉由學習互動的過程,搭配富有地方色彩的空間營造及品牌設計,串起地方居民的在地認同感與共識,以傳承地方的故事與精神。

  社會企業類的實踐大學「小佳碧玉-時尚翻轉地方工藝」,有鑑於傳統製造業品牌轉型艱難,產業人才流失與斷鏈問題,因而開啟創業構想,結合新銳設計、傳統工藝、網路行銷等專業,期望推動「以設計力串連地方工藝」,號召臺灣新生代設計與創作者,協力推動在地製造業品牌轉型,期望活化臺灣傳統工藝社區與地方聚落。從體驗經濟、綠色消費、地方創生行動中,打造符合國際趨勢之「慢時尚」品牌及工藝品開發,並透過設計讓臺灣製造與傳統工藝邁向國際。

  第一階段獲補助團隊將進駐學校育成單位接受輔導6個月,在成立公司行號後,將可再接再厲參與參加第二階段績優團隊評選,爭取最高新臺幣100萬元的創業獎金。「U-start創新創業計畫」除了提供校園新創團隊第一桶金,也設有實地訪視、創業門診、育成共識營等輔導強化配套機制,以及U-start club交流聚會與見學之旅,期望能促進團隊間的互動合作,協助團隊持續穩健經營,創造亮眼創業實績。

點燃青年新創力 U-start計畫第一階段名單揭曉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石耀宇/臺北報導 2021/05/22】

克服逆境 花蓮3生獲總統教育獎

  花蓮縣3學子張椀晴、徐唯嘗及張博雅,不畏困境、疾病,克服障礙獲總統教育獎殊榮,將在7月9日到總統府接受表揚。

  抗癌鬥士張椀晴 拾畫筆圓夢

  目前就讀東華大學藝術設計碩士班的插畫家張椀晴(筆名阿布),去年獲癌症基金會第14屆10大抗癌鬥士。她在大學階段驗出惡性骨肉瘤,右邊骨盆被癌細胞吞噬,5年存活率幾乎是0,在學妹鼓勵下,她化療之餘拾起畫筆「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不留遺憾。

  無法到校的她透過線上課程完成大學學業、更考上研究所,並陸續辦個展、出了2本書,也透過講座及寫專欄,鼓勵相同遭遇的人「即使被判出局,也要讓夢想回家」,獲得總統教育獎也成為東華大學最年輕的傑出校友。

  金牌選手徐唯嘗 感謝阿嬤教導

  私立四維高中徐唯嘗是阿嬤照顧長大,因讀寫障礙、肢體不協調又是過動兒,對一般小孩輕而易舉的讀寫,對他卻是苦戰,常被罵「懶惰、粗心大意」;體育課甚且跳繩跳不過一下、跑步會跌倒,他不禁自我懷疑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後來他申請在家自學,阿嬤鼓勵他學游泳,在教練指導下一天天進步,國二就獲得全中運3面游泳金牌,之後不僅年年全中運拿獎牌,2019年也入選國手,在亞洲分齡游泳錦標賽有3項目闖進前4強,今年全中運也獲得2金2銀,其中1500公尺自由式更是連續3年奪金,他說,謝謝阿嬤把退休的時光都拿來栽培教導他,帶他找到人生的價值。

  張博雅全中運百米金牌 破大會紀錄

  國立花蓮高農張博雅則是清寒家庭出身,在家排行老二,還有3名兄弟姊妹,一家6口靠爸爸打零工、媽媽做美髮維持,為了替年輕時曾是運動選手的父母圓夢,她努力向前衝,即使曾因傷中斷練習,碰到低潮,但她沒有放棄,今年全中運更獲得100公尺金牌,還打破高懸26年的大會紀錄。

克服逆境 花蓮3生獲總統教育獎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 2021/05/24】

自閉兒愈挫愈勇成金牌選手還演講 蔡傑獲總統教育獎

  國立嘉義特殊教育學校高三生蔡傑,3歲不會說話、4歲被診斷出重度自閉症,經過多年練習,2019年拿下國際特奧東亞區融合網球競賽雙打金牌,去年克服不善表達的障礙,上台演講分享成長奮鬥過程,不畏艱難、以順處逆的勇氣跟精神,獲總統教育獎肯定,7月9日將接受總統蔡英文頒獎。

  「蔡傑爸」蔡昭偉在網路記錄蔡傑訓練、成長過程逾12年,鼓舞許多自閉兒家庭。總統教育獎公布後,「蔡傑爸」臉書抒發心情,整理15年來蔡傑每個階段面臨的挑戰、參與的比賽及訓練過程甘苦。他寫道,訓練無法立竿見影,熬了15年,終於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感謝一路走來幼兒園、國小、國中到特殊學校老師幫忙,讓蔡傑得獎無數,近百名網友湧入推文「實至名歸總統教育獎」、「如果沒有蔡傑爸媽的堅持,蔡傑不可能有此成就」。

  總統教育獎複審委員日前到校時,蔡傑簡報提到,小時候他像啞巴一樣不會講話,接受語言治療5年,雖會開口說話,也只有爸媽聽得懂,在學校常受同學嘲諷「白癡」;雖然成為身心障礙者並非他自願,但在爸爸、老師鼓勵下,他愈挫愈勇,勤能補拙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國內網球、競速直排輪、桌球凡參賽就得獎。

  蔡傑說,自己不聰明,但想成為有用的人,透過與爸爸一起教獨輪車、蛇板,幫助其他人,去年開始演講、分享克服障礙過程,希望讓社會大眾都能看見希望。

  「蔡傑高中三年級最棒的禮物。」蔡傑爸蔡昭偉說,一般孩子練習幾次就會的生活、說話及學科能力,蔡傑要以一年為單位起跳練習,但只要告訴他做這些事情有哪些好處,他就會全力以赴;今年獲得總統教育獎,是對蔡傑10多年來努力的肯定,高中畢業後無法升大學,希望他維持上進好學的精神,投入職場工作。

  嘉義特教學校代理校長陳威銓說,蔡傑去年擔任小市長,並代表學校多次參加網球、直排輪、桌球等比賽獲獎,是學校的偶像級人物,且他每一次參賽、接受縣市長表揚,都看得出成長。

自閉兒愈挫愈勇成金牌選手還演講 蔡傑獲總統教育獎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王善嬿/嘉義報導 2021/05/22】

逆境不失志 台南3人獲總統教育獎

  2021總統教育獎得獎名單出爐,南市有大成國小楊意訢、台南特殊教育學校章雅芳、歸仁國中黃佑生等3名學生(見圖,教育局提供)獲獎,3人身處逆境仍不失其志,脫穎而出榮獲最高殊榮。

  章雅芳 列特奧儲備選手

  章雅芳雖是智能障礙學生且從小失親,但她在教練的指引下,被發掘出優異的滑冰天分,榮獲雙人花式滑冰及110公尺競速雙金殊榮,並是雙人花滑特奧儲備選手。

  楊意訢 聽障生樂觀進取

  楊意訢雖雙耳重度聽障,但她不僅學業優異,還擅長繪畫及國樂,多才多藝、樂觀進取,在班上很有人緣。

  黃佑生 自閉兒熱心公益
  
  黃佑生則是自閉症患者,但他用文字及藝術搭起與人群間的橋樑,認真學習畫畫及鋼琴,屢獲佳績,並積極從事公益活動,走進人群。

  教育局表示,市府重視弱勢學生的輔導與發展,長期推動融合教育的適性環境,這3名獲獎同學是相當成功案例,他們都在學校老師的陪伴及協助下,找到興趣並發展成長。

  教育局表示,這次南市共17名學生通過初審,其中8名特優學生代表南市參加教育部複審,最後有3名學生獲得全國總統教育獎,其餘同學雖未獲獎,但他們勤學不倦的精神仍值得被肯定,將待疫情舒緩後再擇期公開表揚。

逆境不失志 台南3人獲總統教育獎
來源:【自由新聞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202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