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去年公布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預計實施至二○二五年,規畫第一年投入經費一億元,之後逐年加碼,預計二○二五年將增至兩億五千萬元。對於國際教育2.0實施成效,教育現場人員抱以期待,但也希望政府能鬆綁法規,並規畫設置專責人力等配套,讓學校推展國際教育能更有彈性。
國際教育2.0以國際教育1.0為基礎,並依據十二年國教課綱、雙語國家政策發展。教育部表示,國際教育2.0更重視將國際教育融入各學科,強調跨領域的主題式教學,實施對象也從臺灣學生,擴及境內、境外非本國學生,加強彼此交流。
致理科大通識中心講座教授、臺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執行長陳超明認為,國際教育2.0更著重培養學生公民素養,強調與國際連結;國際教育1.0是了解別人,國際教育2.0則是延伸到與他人連結,這是比較對的方向。臺灣推動國際教育多年,但落實程度和深度不足,許多學生關心南韓明星、美國好萊塢電影等娛樂小確幸,其實這並不代表世界的全貌。
政府推雙語國家政策,國際教育2.0也把雙語納入中小學課程。陳超明說,雙語教育不等於國際教育,學會一種外國語言,僅具備國際溝通基本能力,其實還得了解其他國家文化等面向,並具備國際移動力。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認為,政府推動雙語教育,但師資不足,要數學教師用英文上課,學生可能聽不懂,教師備課更吃力,造成教學現場的大災難;建議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展,避免政策美意打折扣。
臺北市中正高中推動國際教育多年,校長江惠貞認為,政府推動國際教育從1.0版到2.0版,教師獲得的資源確實更多,但以臺北市為例,規定校內要有專責人力作為推動窗口,而教職員已有工作,實在分身乏術,希望政府鬆綁法規,讓行政組織更有彈性。
近年許多學校與國外學校締結姐妹校、推動雙聯學制,或透過視訊線上交流。江惠貞說,學校推動雙聯學制,卻受限國內法規而窒礙難行,例如我國學生到國外學校念雙聯學位,受限法規或課綱,取得國外學校的學分在國內不能抵免等,或是外籍生來臺就讀,但修讀內容和先前在母國所學有異,而影響來臺意願。
教部推學校國際化 新增標章制度
國際教育2.0新增學校國際化的標章制度,也就是把國際教育訂出指標,對應初階、進階及高階三個等級,讓中小學自行依據符合的指標,申請學校國際化認證。這項制度已有一百所中小學由國教署和各縣市政府推荐,從今年七月試辦,明年將正式啟動。
該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教授莊雪華表示,指標分為必要指標、選項指標,必要指標是基礎項目,包括學校有英文版官網、有對國外學校的聯繫窗口等。必要指標難度提高,需要有外部資源、累積多年經驗,例如與國外學校締結姐妹校、國際交流等,為避免變成評鑑學校,增加學校行政負擔,會讓各校自行決定是否參加,指標數量也會儘量簡化。
莊雪華指出,申請初階的學校要達到必要指標;申請進階除了須達到必要指標,也要符合五成選項指標;申請高階要達到八成選項指標。但學校不一定得從初階開始申請,若已推動國際教育多年有成,可挑戰進階或高階。
金門整合英語、國際教育 引進外師
臺北市三民國中在十年前開始推動國際教育,連續九年獲得教育部國際教育學校本位計畫的補助,且獲得臺北市教育局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的國際學校獎最高等級認證,去年更轉型為雙語實驗課程學校。校長莊國彰表示,推動雙語課程的成功關鍵,在於是否有教師願意花時間付出,願意在校內組成社群共備課程、教材,學生才能更加受惠。
近年,金門縣整合英語教育和國際教育,不僅推動英速魔法學院計畫,安排學生兩天一夜沉浸在英語環境中學習,也引進外籍教學師資,推動學校國際化計畫;近日更推動一一○學年度起,全縣國小五年級學生都要參加國際兒少英語檢定TOEFL Primary檢測,創下國內首例,預計到一一四學年度,五年級到九年級都要施測。
金門縣教育處長羅德水說,檢測成果將建立學習成就資料庫,為學習落後學生提供加強輔導,讓教師了解學生是否具備應用知識和技能,了解他們是否可用英語溝通、解決問題。
國際教育2.0 全球觀待加深加廣
來源:【國語日報 記者沈育如/連線報導 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