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何法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文/錢富美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一、六何法的定義
「六何法」指的是英文的5W1H,包括(1)何人(Who):文本提到哪些人?(2)何事(What):文本提到哪些事?(3)何地(Where):在哪裡發生?(4)何時(When):什 麼時候發生?(5)為何(Why):事件為何發生?(6)如何(How):如何解決?結果如何?
二、六何法的功能
「六何法」原本多被引用於如何幫助學生提升其閱讀理解力,隨著108課綱強調探究與實作的能力,「六何法」也逐漸被用於不同學科的探究教學設計上,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與批判思考能力。
三、六何法的應用
翰林五年級社會教科書教材採用統整課程設計,內容涵蓋「臺灣地理」、「臺灣歷史」、「公民與社會」等社會科學基本知識,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主軸,並融入人權、環境、科技、原住民族、多元文化等議題。為建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在每一單元中設有「探究社會有絕招」,以「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為學習策略,步驟有四:發現問題→蒐集資料→提出做法→行動省思。
為幫助學生能有效的閱讀、理解並整理出大量的文本內容,在PBL的「提出做法」中,可教導學生用「六何法」的方式整理所蒐集到的資料,其優點是讓學生以「六何法」的發問方式,整理出文本或問題的中心主旨,以形成清楚脈絡的思考結構。此種策略簡單易懂,因此非常適合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例如:在五上第三單元的「探究社會有絕招」裡,學生想探討的主題是「西方人再次來臺,對臺灣造成哪些影響?」教師可訓練學生利用「六何法」的圖形來整理資料並進行分享。
四、六何法的圖形
「六何法」的圖形可以使用不同的圖像組織呈現,例如:表格六何、蜂窩六何、圈圈六何、心智圖六何等。
1.表格六何
2.蜂窩六何
3.圓圈六何
4.心智圖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