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陳澄波文教基金會執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教育推廣活動,今(3)天帶領臺北市南門國小三年級學生,透過實地踏查學校附近古蹟「欽差行臺」內的彩繪門神、觀察古蹟的結構特徵,再由小朋友親手繪製自己專屬的門神,藉此讓孩子們理解文資保存與修復的重要,也鼓勵學童多多親近生活周遭的古蹟文物。
南門國小三年級學童上午步行至學校附近,臺北植物園內的古蹟欽差行臺,活動開場由磚木取夥故事劇場團隊與寶島神很大主持人阿白以穿越時空的戲劇展演,帶出欽差行臺的歷史沿革,接著孩子們動手紀錄觀察到的門神結構與損害狀況,主持人更介紹歷史上重要的文物和建築,在孩子們心中建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軸概念。
活動講師磚木取夥故事劇場編導黃博鈞(老牛)表示,從戲劇與故事出發,能讓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古蹟與學童產生連結,引起好奇,也才能進一步強調古蹟保存的重要。
離開欽差行臺,孩子們回到學校,在木板上繪製屬於自己的門神,無論門神的性別、表情、服裝配件及動作,都由學生自由發揮。這時黃博鈞(老牛)老師也引導孩子們思考,如何讓門神遠離潮濕、日照與昆蟲以維持初畫好的樣子,並帶出結合科學、藝術與歷史的古蹟修復工作。
陳澄波文教基金會助理謝依潔表示,這次的推廣活動巡迴北、中、南、東與離島共12所學校,期望藉此鼓勵國小學生循著建築彩繪的蹤跡,對自身周遭就有的老房子與古蹟能有細微的觀察,並從小在心中種下文資保存與古蹟修復的種子。
文資保存教育向下扎根 南門國小學童手繪門神建立古蹟修復觀念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記者王唯瑾/臺北報導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