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恩圖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維恩圖在社會課本的教學策略

文/錢富美教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一、維恩圖的定義

  維恩圖(Venn diagram)是一種以圓形區域表示集合和它們之間關係的圖形工具。它由英國數學家約翰•維恩(John Venn)提出,用於視覺化和比較不同集合之間的共同元素和不同元素。

 

二、維恩圖的功能

  維恩圖通常由圓形表示集合,並以重疊的圓區域表示集合之間的交集。常見的維恩圖類型有:兩個集合的維恩圖、三個集合的維恩圖或多個集合的維恩圖,每個圓形代表一個集合,而交疊的區域表示各個集合的共同元素和共同特徵。維恩圖可以應用於社會領域的教學上,將兩個或多個概念間,區分出相同或相異的範疇並加以比較。

 

三、維恩圖的應用

  翰林六年級社會領域教科書在每一單元中設有「探究社會有絕招」,以「問題本位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為學習策略,有四步驟:發現問題→蒐集資料→提出做法→行動省思。

  在PBL的「提出做法」中,可教導學生用「維恩圖」的方式整理蒐集到的資料,例如:六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各種規範」,旨在學習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並了解其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和日常生活,內容涵蓋兩者的約束、產生和裁決等,因此可以使用維恩圖來展示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在探究活動的設計上,以「道德與法律這兩個社會規範,有什麼異同?」為題,希望能培養學生解析兩者對生活有何影響。因此在「探究社會有絕招」的教學策略,使用「維恩圖」,透過統整班上同學的想法和資料,分析兩者的差別和共同點。

 

四、維恩圖的呈現方式

  可依據不同需求,繪製不同主題的維恩圖。

1.規範比較

2.博物館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