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反應題 有效評量國小數學素養

建構反應題 有效評量國小數學素養

 

文/鍾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教授)

 

  十二年國教新課程從一百零八學年度起逐年實施,親師生最關心的就是評量。

  許多國小的親師都對數學素養導向評量有所誤解,認為一定要有生活情境,並以「國際學生評量方案」(PISA)的數學素養測驗為參照,卻忽略了該測驗是針對完成國民教育且年滿十五歲者,了解其在情境脈絡中使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狀況。

  基於國小學生尚未完成九年的國民教育,也未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而「數學的思維」、「生活的應用」都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成分,這時學生能否具備數學知能更顯重要。雖然強調基本知能的評量,但是不能只用傳統的紙筆測驗,數學素養評量可有不同方式。

  建構反應題已在教學現場現身多年,是掌握學生學習表現的利器,本文將以建構反應題為重點,談它在評量上的價值與功能,以及作為數學素養導向評量的作法。

 

雙北採建構反應題 評量學生學習狀況

  國際的大型測驗包括「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測」(NAEP)和「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兩者都是以建構反應題,評量學生對數學知能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臺北市國小基本學力檢測於九十六學年度起,每年以六題建構反應題抽測六年級學生,一百零二學年度起改為五年級,並自一百零三學年度起以兩題進行普測。新北市國小基本學力檢測自一百零二學年度起,也以每年兩題非選題普測五年級學生,此非選題就是建構反應題,並自一百零六學年度起每年增加六題抽測,以加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建構反應題的評量目的,是了解學生數學概念理解情形、解題思考歷程、解題推理能力、情境應用能力、數學表徵能力等,一般選擇題、填充題、計算題和應用題並不能反映出這種現象。基本學力檢測的建構反應題,不以資優題、大型題等為訴求,而以小型且貼近教學內容的親民題為主。

  從臺北市或新北市的檢測結果來看,普遍都不理想,例如臺北市一百零四學年度的普測,有關兩步驟併式的建構反應題,該題重點是:「8+10=18(公斤)、432÷18=24(元),記成算式432÷8+10=24正確嗎?為什麼?」該題零分類型有百分之四十點六,一分類型有百分之十八點二,兩分類型有百分之四十一點二。但兩分類型中,不少學生只是用432÷8+10重算,未指出併式和四則運算規則的關連。

  在新北市一百零七學年度抽測,有關加油站降價的建構反應題,該題重點是「甲每公升降價零點八元、乙每公升降價百分之三,每公升三十二元需四十公升,用哪家信用卡較划算?說明理由」,該題零分類型有百分之三十九,一分類型有百分之四十八點四,兩分類型有百分之十二點六,許多學生混淆零點八和百分之三的意義。詳細的檢測分析和教學,兩個縣市均有相關報告出版。

 

以先評量、後討論 強化思維與辯證力

  建構反應題不是課本的例行題,它要求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進行思考和理解,學生無法模仿或熟記解題方法,尤其擴展或延伸式的建構反應題,學生必須發揮並創造他們的回應,而教師則能藉此測量學生數學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課程目標的應用程度。

  建構反應題可幫助學生深層思考,充分達成數學素養中「數學的思維」評量,至於「生活的應用」評量,則需有適當且自然的情境來結合。

  教師如果為了提高學生檢測表現,直接將建構反應題拿來教學,則失去了解學生學習表現的意義;如果只做總結性評量,則只是學習結果的評量,並不是促進學習的評量。

  透過評量單的小型任務,進行建構反應題的「先評量、後討論」活動,學生可以看到多元的解法,也可學習較佳的解題方式。在學生間交互辯證的溝通過程中,不但強化了他們的數學思維,也提升了評析辨證的能力。教師可經由檢視學生的解題歷程,了解學生錯誤的原因,再透過提問與學生進行對話,澄清學生的迷思。

 

 

  如果是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有困難,教師可以立即調整教學,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這樣有評量且有豐富討論的教學活動,不但是數學課室中到位的形成性評量,也是一種高層次的數學任務。

 

(本文原刊載於《國語日報》2019年10月9日13版)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