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探索數學趣

校園探索數學趣

 

文/黃琡懿(臺北市文山區武功國小教師)

 

  學生在學校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下課時在校園自由探索、盡情嬉戲,如果,我們可以把上課時間也用來探索校園,那該是多快樂的事!十二年國教數學課綱中強調,數學應提供每位學生有感的學習機會,因此,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中探索數學的奧妙。

 

轉角書房有多少本書

  學生下課時常去借書、看書的轉角書房,是我們學校的圖書二館,看起來小小一間並不起眼,比半間教室還小,裡面放了多少本書呢?配合三年級學習整數的估算與乘法計算,請學生估算看看轉角書房大約有多少本書。

  估算並非毫無根據的亂猜,估算需要有策略、有參考值,得出來的答案才會合理。書本整齊的放在書櫃裡,ㄧ格ㄧ格的,如果知道ㄧ格書櫃裝了多少本書,再乘以書櫃的數量,不是就可以簡單得出全部有多少本書了嗎?這是教學習題中常出現的理想情境,然而,現實狀況可沒那麼簡單!

 

 

真實情境遇到難題

  每個書櫃裡的書厚薄不一,厚的書放比較少本;薄的書放比較多本,有的書櫃有裝滿,有的書櫃空一半……甚至有的書櫃比較大格;有的書櫃比較小格,那該怎麼辦?這時,自然引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與需求。一本一本數嗎?全班異口同聲:「這樣數太久了!」「能不能選一格當代表,以這一格放的書量,再乘以格數,會不會簡單一點?」「要選哪一格呢?」數學的討論與腦力激盪正再發生。

 

這就是數學素養!

  數學的美,在於它能以簡馭繁,當學生想出用某一個書格來代表全部的書格,學生學會了簡化問題。要選擇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格子,需要有理由來說服同學,語恩說:「要選的格子是裡面的書不能太厚,這樣太少本;也不能太薄,右太多本,要剛剛好!」三年級的孩子不懂什麼叫做「平均」,於是用「剛剛好」來表達,學生學會了數學的溝通。

  在圖書館裡的書櫃,有幾種不同的款式,大小並不一樣,如果都當成一樣來計數,學生也覺得不恰當,因此,將圖書館的書櫃分類,全班分工合作分別選不同的代表書格,是不是可以估算得更快也更接近正確的數?學生體會到分類的便利性與合作的重要性。

  學生發現:有些櫃子的書裝得很滿,有些只裝一半,如果點數全部的格子數並不合理。羿晨提出:「假裝把這些書搬動補在空的格子裡。」這樣空出來的格子就可以不用計算。學生學會批判與彈性解決問題。

 

過程比答案更重要

  筆者帶領孩子在校園裡探索,升旗臺究竟是不是半圓形?校園裡的老榕樹到底有多高?武功國小的校門上有幾個長方形?……當找到答案時,學生往往會「哇!」的一聲,原來每天所見,習以為常的校園,有那麼多驚奇之處。

  引導學生做校園數學的關鍵,是帶領孩子探索校園,運用已經學會的數學知識解決校園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解題、溝通與討論的過程,一個合邏輯的解題策略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至於答案,只要合理,都應該是值得鼓勵的!

 

 

(本文原刊載於《國語日報》2019年3月24日14版)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