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爬山學數數

小熊爬山學數數

翰林版一上數學繪本教學(一)

 

文/黃琡懿(臺北市文山區武功國小教師)

 

  數概念的建立是一年級學生學習的第一個重點,其中,數概念分成基數和序數兩種意義,基數是指一個群體的量,例如:桌上有5顆蘋果,這個數字5,代表的是蘋果的數量;而序數是指某一個序列下的位置,例如:排隊搭車,皮皮排在第5個,這是表示排隊的人的順序,從頭數來,數到5,是皮皮排隊的位置。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會唱數,然而一對一對應的點數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檢驗其是否具備,接著認識序數,開始有學生混淆基數與序數概念,此時,在課本的教學之外,還可以利用數學繪本《小熊去爬山》來做檢驗與澄清。

  10隻小熊去爬山,小熊時而聚在一起,時而排成一列,不管怎麼數,小熊的數量都是10隻。有5隻小熊戴帽子,有6隻小熊穿背心,學生看著繪本的圖,一對一點數小熊的數量。

 

 

  此時,5隻戴帽子的小熊,是從排頭數來的前5個,學生可以依序點數;6隻穿背心的小熊則是穿插在隊伍中,學生一邊點數,可以察覺到數量和位置是沒有關係的。「戴著帽子,又穿著背心的小熊有幾隻呢?」在這裡,學生可以透過觀察圖片,考慮小熊的條件,增加思考的難度,帶給孩子挑戰的樂趣。

  貼心的小熊提醒同伴要小心,是哪一隻小熊呢?為了溝通的需要,而引出前面數來第2隻和倒數第2隻的不同,序數的要件在於有方向性,一樣是第2隻,指的是同一隻嗎?

 

 

  有一隻小熊跌倒了,第1隻小熊說是第4隻小熊跌倒了,最後一隻小熊卻說是第7隻小熊跌倒了,怎麼會這樣呢?引發孩子對序數的衝突與思考。

 

 

  小熊來到山谷,一次只能5隻熊過橋,第6隻小熊說他要等第1隻小熊下橋,他才能上橋,為什麼呢?學生在數量與序數之間的轉換常感到困難,透過繪本討論第6隻前面有幾隻小熊?1隻下橋後,還有幾隻小熊在橋上?他變成第幾隻要過橋的小熊?

 

 

  在故事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能練習在數量與序數間的思考與轉換,在閱讀與對話中,可以看到學生保持著高度的興趣,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數學繪本引動孩子數學素養的展現。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