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自然主題文章_愛地球,為校園種下永續

愛地球,為校園種下永續

教育在樹影之中-談愛樹教育

作者 新北市北大國小 陳民峰老師

 

  在寧靜的校園裡,婆娑樹影,賦予這片土地生氣。在翠綠的校地內,孕育新的教育理念,被冠以「愛樹教育」的雅稱。「愛樹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基礎的環境教育之一」, 因此,自2020年起,教育部積極推動愛樹教育。目前,教育部已完成校園樹木的盤點、補植工作,並致力於愛樹教育的推廣。

 

  樹木可以是校園隱性的環境教育與美感教育教材,卻也在未來數十年後可能帶來行政層面的負擔。若因不當的種植而不得已移除樹木,不僅對學生的生命教育產生負面影響,更顯得對生命的不尊重,還可能引起護樹倡議團體的抗議。 因此,與其一開始因求績效而亂種植,不如在一開始就進行良好的樹木規劃吧!

 

(一)樹種的選擇

  「沒有不良的樹種,只有不適合的種植環境」。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優先選擇原生種的樹木。從管理層面,我們優先選擇耐活、樹型優美、適合校園環境的樹種。校園環境除了考量土質、氣候以外,也要更加注意樹木之間的間隔、樹木與建築物的距離。

 

  以黑板樹為例,儘管其根系生長存在浮根和走根的問題,且在颱風天易斷裂,但這是否足以判斷它為不良樹種呢?這種木材特性和根系問題主要是由其快速的生長速度所導致。值得注意的是,它同時具有抗病、耐潮溼和高溫的優點。若在建築物附近種植黑板樹,可能對建築物構成破壞;然而,若遠離操場、跑道、建築物、馬路及人行道等區域,並以其他樹種環繞,它就能展現出高聳且優雅的樹型。因此,關鍵並非在於樹種的本身,而是取決於種植的具體位置。

 

  在教育部的「校園樹木資訊平臺」有各種樹種的介紹,包含土質、環境、適合多久修剪,也有愛樹教育環境輔導團,有專業人才可諮詢輔導。

 

(二)根系

  植物的根系透過主動運輸獲得礦物質,調節養分和吸水。活躍的根部組織,驅使根往水源延伸(造成走根)、保持通透呼吸(造成浮根),因此淺底穴、根上建築物或水泥可能迫使樹木撐裂剛體。若附近有水溝,根系可能干擾排水系統。另外,種樹時需留生長空間,避免樹木健康問題及校園危險。這樣 的周到規劃,不僅是尊重樹木,也是對校園環境的負責態度

 

(三)花與果

  規劃植樹前,查詢樹木花期與果期,就可以有更好的安排。例如:可以安排操場周圍在不同季節的不同方向有樹木輪替開花結果。除了美觀外,花果更能引蝶誘鳥,使校園成為更加自然平衡的生態系統。然而太靠近操場跑道,就有可能造成外掃區學生們的辛勞,需要時常管理落花落果。

 

(四)美感與防疫

  規劃種樹前,可以安排層次感,讓高大的樹種排後、中矮的樹種在前。不要密集種植,避免生長阻礙;也不能同一樹種相鄰種植,最好中間有其他樹木做為間隔,才能降低病蟲害大量發生傳染的風險,還可以營造地景交錯的美感。

 

  然而,愛樹教育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種植和維護上。透過參與樹木的栽培,學生得以 獲取更廣泛的知識面,在三、五年級的自然課本中有許多觀察植物的活動,而一些校園動 物的觀察也在樹木之間。有些樹木年代夠久,或者高寬足夠,甚至會被列為保護。在自然 課本三年級的植物單元也有「充電站」活動查詢各縣市保護樹木標準、測量樹圍的活動。 從樹木的種類到生態系統的運作,從中滋養著學生對大自然的親近之心。愛樹教育搭乘 SDGs的風潮,背後是倡議氣候變遷的棲地修復營造,並且讓我們藉機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深耕愛護環境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