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正名」新制111年起上路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巧克力「正名」新制111年起上路”,
“Date”: “01月01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巧克力「正名」新制111年起上路

\n

 

\n

  食品標示新制全面上路囉!民國111年元旦起,市售標榜「巧克力」的產品實際含量需達法規標準才得以宣稱。黑巧克力中總可可固形物含量應大於35%,牛奶巧克力中總可可固形物含量則要大於25%;另外,含餡巧克力的巧克力含量亦須達25%,且產品中若添加超過總重量5%的植物油,則不得命名為「巧克力」。

\n

\n

  為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應確實讓消費者了解產品是否符合法規、是否符合應有的巧克力含量,倘若有未依規定標示者,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簡稱食安法)處新臺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

\n

\n

(2022/01/01)

\n

\n

資料來源:

\n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n

https://consumer.fda.gov.tw/News/NewsDetail.aspx?nodeID=10&id=f600723&rand=1570637984

\n


}
}
]
}

通報118,拯救海龜大行動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通報118,拯救海龜大行動”,
“Date”: “12月30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通報118,拯救海龜大行動

\n

 

\n

  假如在海岸邊,發現有海洋生物擱淺受困,不要驚慌,通報相關單位前去處理,避免錯失救援的黃金時機唷!

 

  海洋委員會海岸巡防署於27日下午接獲民眾通報,苗栗縣苑裡鎮的沙灘上發現活體的海龜擱淺,隨即指派相關人員前往救援。

 

  海巡人員到場後,先將擱淺海龜拍照上傳至「海龜救援通報群組」,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人員判定為保育類綠蠵龜,暫時先將牠安置在苑裡安檢所給予保濕。

  海巡署中部分署表示,這起海龜救援事件,已是今年度苗栗至嘉義海域,第11起海龜救援案件。幸好熱心民眾即時通報相關單位,前往處置。海巡署呼籲民眾,若在岸邊發現鯨豚或海龜受傷,需要救援時,可撥打海巡署118服務專線。

 

(2021/12/30)

\n

\n

資料來源:

\n

中央通訊社

\n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112280089.aspx


}
}
]
}

向保麗龍杯說掰掰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向保麗龍杯說掰掰”,
“Date”: “12月30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向保麗龍杯說掰掰

\n

 

\n

  國際減塑趨勢及減少一次性使用的飲料杯,對生產與廢棄處理造成的環境傷害。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12月22日預告,明年7月1日起,所有的飲料店不得提供發泡塑膠(如保麗龍)材質的一次用飲料杯,且消費者自備與未自備環保杯,應至少有5元的價差;違規者最高可罰6000元,並可連續開罰。

\n

\n

  鑑因於國內淨灘調查結果顯示,廢棄飲料杯是十大常見的海灘廢棄物,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為了引導業者以及改善消費者使用習慣,因此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1條授權訂定此辦法細則。

\n

\n

(2021/12/30)

\n

\n

資料來源:

\n

新頭殼newtalk

\n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12-22/685468

\n


}
}
]
}

基隆捷運第一階段路線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基隆捷運第一階段路線”,
“Date”: “11月26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基隆捷運第一階段路線

\n

 

\n

  交通部公布基隆捷運第一階段的路線圖,基隆往台北共13站,分別是八堵站、七堵站、六堵站、百福站、北五堵站、保長坑站(1)、保長坑站(2)、汐止區公所站、汐科站、樟樹灣站、南陽大橋站、南港展覽館站、南港站,全長16.05公里。

\n

\n

  鐵道局規畫八堵站、南陽大橋站為地面站,南港展覽館站、南港站為地下站,其他如七堵至樟樹灣都是高架路線,因此共有2個地面站、2個地下站,及9個高架站。

\n

\n

(2021/11/26)

\n

\n

資料來源:

\n

中央社

\n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1260298.aspx

\n


}
}
]
}

法國通過2024年禁止寵物店展示和販售貓狗法案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法國通過2024年禁止寵物店展示和販售貓狗法案”,
“Date”: “11月21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法國通過2024年禁止寵物店展示和販售貓狗法案

\n

 

\n

  法國參議院於今年11月18日通過《廣泛動物權利法案》自2024年1月1日開始,寵物店不可在櫥窗展示和販售貓狗,欲飼養貓狗者,必須直接向繁殖業者購入或從動物收容設施收養等,且須簽署證明具備飼養相關知識的文件,而飼主亦可於購買7日內可解約。

\n

\n

  法案亦規範虐待動物者,最高可判處5年徒刑和7.5萬歐元(約新台幣235萬元)罰款,以及從2028年起禁止巡迴馬戲團進行野生動物表演,海豚和虎鯨表演則將從2026年起禁止,飼養野生動物行為將屬於違法行為。但新法案仍需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簽署才能實施。

\n

\n

(2021/11/21)

\n

\n

資料來源:

\n

中央社

\n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1210004.aspx

\n


}
}
]
}

反聖嬰現象將連第二年影響全球氣候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反聖嬰現象將連第二年影響全球氣候”,
“Date”: “10月20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反聖嬰現象將連第二年影響全球氣候

\n

 

\n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指出,反聖嬰現象(La Niña)將連續第二年影響全球氣候,恐使北半球面臨嚴冬、南半球經歷嚴重乾旱。

\n

\n

  自西元2020年以來,秘魯、波利維亞、巴西南部、阿根廷和智利等地乾旱嚴峻,導致河流乾涸、農耕及水力發電受限,若再受到新一波的反聖嬰現象,將推遲南美洲南部的雨季,讓明年成為乾旱更嚴重的一年。

\n

\n

(2021/10/20)

\n

\n

資料來源:

\n

中央社

\n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10200016.aspx

\n


}
}
]
}

111年12/31前行政機關、學校率先實施限用一次用塑品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111年12/31前行政機關、學校率先實施限用一次用塑品”,
“Date”: “10月05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111年12/31前行政機關、學校率先實施限用一次用塑品

\n

 

\n

  政府欲推動民眾實踐「自備、重複、少用」的環保觀念,以趨緩資源耗用及汙染環境問題,因此從政府機關率先執行,訂定「行政機關、學校減少使用免洗餐具及包裝飲用水作業指引」規範行政院所屬中央二級、三級、四級機關、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及所屬機關、學校,主辦或於其辦公廳舍及校區內舉辦的會議、訓練及活動時,不提供免洗餐具、包裝水及一次用飲料杯,並施行相關替代措施。

(2021/10/05)

 

資料來源:

人間福報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647793


}
}
]
}

國小數學-教學互動工具-時鐘

{
“MyObject”: [
{
“title”: “時鐘”,
“action”: “1”,
“des”: “具備最完整時鐘功能的數位教具”,
“icon”: “https://material.hle.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3/%E6%99%82%E9%90%98.png”,
“link”: [
{
“name”: “前往”,
“link”: “https://clock.hle.com.tw/”
}
]
}
]
}

運用數線概念 學習計算時間量

運用數線概念 學習計算時間量

文/鍾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教授)

  時間問題的計算和應用,對學童而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時刻和時間(量)都需要學會使用「數學用語」表示,例如上午940分出發,路程花了630分,到達時間是幾時幾分?他們需以語意判斷「幾時幾分」是代表時刻,還是時間(量)。

  若學童只能用幾時幾分區分時刻,幾小時幾分鐘區分時間(量),那麼「當某時刻開始,經過某時間是什麼時刻?」或「兩時刻間有多少時間?」的問題出現,學童加法或減法算式的單位是「時、分」,還是「小時、分鐘」呢?

  通常,時間計算是用正式單位「時、分」。此外,教師應指導學童,時刻只是「時間數線」上的一個刻度或位置,是無法進行計算的,只有時間(量)才能計算,所以「時刻+時間(量)=時刻」和「時刻-時刻=時間(量)」的口訣是不恰當的。

  本文將介紹「時間數線」對學童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它解決時間的計算和應用問題困難。

 

認識時間數線構成要素 其間距可計算時間量

  時間數線是以整數數線為基礎,學童最早接觸到的數線概念是「公分尺」;教師教導以公分為單位的測量活動前,需讓學童認知公分尺上數字0、1、2、3……,相鄰兩者間的間距都是1公分,了解刻度0102,……49等,間距分別是1公分,2公分,……5公分等。

  「整數數線」的構成要素是座標,以及座標與座標的距離。國小階段可將座標稱為刻度或位置,相鄰兩座標的距離稱為間距;間距代表一個單位長,從原點0到刻度/位置6,共有6個單位長。

  通常「時間數線」是從某日的0時開始,在刻度上只出現數字,其刻度/位置就是整時(整點)的時刻,間距就是1時(1小時)的時間(量)。

  雖然時間具有連續性,但是受到12時制或24時制,以及每月可能有28、29、3031天、每年有12個月影響,在時間數線上「午接午、日接日、月接月」處的數字無法連續,教師需引導學童了解上午的結束就是下午的開始,一天的結束就是下一天的開始,一個月的結束就是下一個月的開始。

 

依情境靈活辨識題意

  教師可先利用「時間數線」,讓學童明白「幾時」的數學用語有兩種意義,一是代表某時刻,二是代表0時到此時刻的時間(量)。例如下午3時就是15時,也是從0時開始經過了15時;若出現跨日的時間數線,例如某日上午8時出發去旅行,就是從0時開始經過了8時,第二天下午6時返家,就是從第一天的0時開始經過了24+18=42(時),出門一共花了42-8=34(時)。

  此外,可讓學童在時間數線上,標示能溝通即可(不求精準)的「幾時幾分」刻度/位置,了解從0時開始經過了「幾時幾分」的時間長度。

  當學童在時間數線上,會用「數學用語」同時報讀時刻,描述時間(量),就能依題意靈活轉換;更能依情境中的語意判斷「幾時幾分」是時刻還是時間(量),例如小明1030分陪奶奶拜訪朋友,下午520分返家,她們在外花了多少時間?這時學童對減法算式的單位「時、分」代表的意義,就能明白它是代表時間(量),不是時刻。

 

釐清時刻與時間量關係

  教師可利用「時間數線」上的刻度(時刻)和間距(時間量),讓中年級學童透過點數來解決兩「整時」間有幾小時,以及某「整時」經過幾小時是某時的問題;此時通常不會要求學童列式求解,因為這些計算的單位是什麼?他們熟悉的時刻是幾時幾分,時間(量)是幾小時幾分鐘。

  當高年級學童能辨識問題情境中「數學用語」幾日幾時、幾時幾分、幾分幾秒,代表時刻還是時間(量)後,接著需了解這些時刻或時間(量)之間的關係。

  教師可引導學童再利用「時間數線」標出題目中的時刻或時間(量),他們就容易理解用兩時刻代表的時間(量)相減,得到的答案就是兩時刻間的時間(量);也能明白用開始時刻代表的時間(量),加上經過的時間(量),得到的時間(量)總和就是0時開始到所求答案的結束時刻。

  因此,這些時間應用問題的橫式列式、直式計算就清楚明確多了,求解使用的時間正式單位日、時、分、秒等「數學用語」,學童就能在腦袋中靈活轉換是時刻或時間(量),進行時間問題的解題就變得相對簡單。

(本文原刊載於《國語日報》2021年 10月 13日)

建立學童時間用語 須分三階段學習

建立學童時間用語 須分三階段學習

文/鍾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教授)

  時間看不見、摸不到,不似長度、重量等感官量,它是透過鐘錶、月曆等方式呈現的工具量,且與生活習習相關。不少幼童還沒上小學前,就會模仿大人說幾點、幾分鐘的「生活用語」,但不一定能正確理解其中概念。例如有些幼童會模仿大人說:「九點鐘要出發,搭火車要一小時。」卻又一直問:九點鐘到了嗎?火車還要搭多久?

  因為時間的正式單位是日、時、分、秒等「數學用語」,配合工具量的時間認知發展共有三個階段,本文將從這三個階段談國小學童時間用語的學習發展。

 

時刻報讀階段

  在這個階段,學童是利用圓型鐘面上兩指針所指的數字,學習生活用語「幾點鐘」、「幾點半」的報讀。當長針指向數字12、短針指向數字7,就是7點鐘;長針轉一圈,再次指向數字12,短針指向數字8,就8點鐘。

  親師應該讓學童多觀察兩指針的轉動與鐘面數字之間的關聯,當長針從數字12開始,走了半圈指向數字6,短針從數字8開始,走到89的中間,就是8點半。

  在圓形鐘面上,112的數字,對應12個大刻度;在大刻度間分成5等分,有4個小刻度線,整個鐘面有60個小刻度,教學時要在小刻度上標出12……5960(0),介紹學童認識「幾分」刻度,再配合兩針的轉動,以及短針指向大刻度的數字,長針指向小刻度的數字,報讀「幾點幾分」。

  接著,教師應進一步指導學童找出鐘面上數字與「幾分」的規律,數字1對應5分,數字2對應10分……數字12對應60分,也等同於0分;這規律可和乘法教學5×1=5、5×2=10、5×3=15……5×12=60結合,讓學童面對沒有小刻度數字的鐘面,也能順利報讀「幾點幾分」。

  面對尚無時間量感的學童,教學不宜使用:「從8點半開始,再經過1小時是什麼時刻?」但可以問:「從8點半開始,長針再轉一圈是什麼時刻?」

  另外,應配合生活情境介紹上午9點和下午9點的鐘面,讓學童知道鐘面雖然長得一樣,但代表的時刻不一樣。上午、下午是數學用語,它們會在介紹12時制和24時制時,有明確的界定,因此教師須確認學童能正確使用。

 

時間量感階段

  學童進入時間量感階段後,認識長針在鐘面走一小格是1分鐘,轉一圈是60分鐘,也是1小時;短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轉一圈是12小時。

  學童也開始配合生活事件,以及兩指針在鐘面數字和大小刻度間的轉動,察覺鐘面現象和時間(量)的關聯。

  學童銜接原有生活經驗中的說法,用幾小時、幾分鐘、幾秒鐘的「生活用語」來敘述時間(量);但他們已認識長針就是分針,短針就是時針,所以開始會用幾時幾分的「數學用語」來報讀時刻,例如:7時、830分、937分。

  學童雖建立「1日=24時」、「1時=60分」、「1分=60秒」的時間量感,但仍然使用幾時幾分、幾分幾秒的「數學用語」來描述時間(量)。

  簡而言之,學童開始學時刻報讀,是從生活用語開始;開始學時間(量)描述,也是從生活用語開始。

 

計算與應用階段

  這個階段學童會學到很多時間單名數、複名數的換算,以及時間的計算與應用;典型的錯誤是在計算時,將135分誤認為135分;28時誤認為28時;3115分誤認為415分等,這是受到十進位制的影響。

  教師需協助學童多操作鐘面指針,釐清日、時、分、秒的關係,建立「1日=24時」、「1時=60分」、「1分=60秒」的心理圖像,並假以時日去熟記。

  學童到了高年級,需要認識幾日幾時、幾時幾分等「數學用語」,除了可以同時代表時刻和時間(量)外,還需要理解時刻和時間量的關係,例如上午1038分是時刻,但它表示從0時開始,經過了1038分的時間(量);也可以說從0時開始經過1038分,就是1038分。

  當學童學會時間(量)的概念,才能進行加、減等運算,並理解數學用語「日、時、分、秒」是算式的單位,在計算時代表時間(量),而不是時刻。

(本文原刊載於《國語日報》2021年 10月 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