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數學想法 提升思考與表達

寫下數學想法 提升思考與表達

 

文/鍾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教授)

 

  學童的數學學習,究竟是概念比較重要,還是熟練比較重要?因為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經驗、理解、內化、自動化,所以一般人通常先理解概念,再經由練習到熟練;但也有學者認為熟能生巧,可透過多練習而習得概念。

 

學習數學 概念與熟練並重

  現代的學習並不鼓勵「死背硬記」,但在追求創意之際,還是要具備基本能力。因此,不要輕忽熟練,而只強調概念,熟練和概念一樣重要。以學習九九乘法的4×3=12為例:學童的舊經驗和自發性解題是4+4+4=12,經由察覺「4有3個」;教師再引導語意,將之轉化為「4的3倍」;進而理解乘法公式,再透過解決4×4=16、4×5=20等問題而熟練。如果只有死背九九乘法公式,一般的學童並無法從8×9=72和72+8=80兩算式,推理得知8×10=80。

  國際越來越重視推理、解題、溝通、連結、表徵的數學能力;九年一貫和十二年國教數學領域課程,也重視察覺、轉化、溝通、解題、評析的內部和外部連結能力。因此,從數學學習角度來看,提升學童思考力和表達力是這些數學能力的基本核心。

 

 

教學本質 重知識形成過程

  數學教學的本質是思維的過程,本應讓學童參與知識形成過程;尤其在國小階段,學童的數學知識是從具體活動到抽象化。具體活動不只是教具操作,還包括圖示或算式的自發性解題表徵,例如:一排畫4個○、畫3排,或是4+4+4=12,經由察覺、轉化、推理等思考活動,形成抽象的4×3=12乘法算式,並能與人溝通4代表什麼,3代表什麼,以及12的意義。接下來,學童即能評析4×3=12及3×4=12的不同意義,也可從解應用題連結到擬文字題。

  這些經由語言、文字來說明想法的活動,可帶領學童思考和表達,進行有意義的數學學習。等到學童理解乘法概念,再熟悉十十乘法算式後,基本乘法就可成為學生解複雜數學問題的工具。數學學習是這樣逐步發展的。

 

強化思考 擴展建構反應題

  現在的國中會考,數學考非選題兩題,在會考網站上說明非選題是建構反應題;臺北市五年級上學期的基本學力檢測普測含建構反應題兩題,新北市五年級下學期的基本學力檢測普測含非選題兩題。非選題雖然可以是開放型問題,但要評量學童對數學知能的理解和應用,國際的大型測驗,包括「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測」(NAEP)和「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TIMSS)都是以建構反應題來了解學童溝通、推理和連結的能力。

  另外,「國際學生評量方案」(PISA)的數學素養測驗是針對完成國民教育且滿十五足歲者,了解學生是否能在情境脈絡中使用數學,成為問題的解決者;學生需要將真實世界和數學世界相互連結,藉由轉化、解題的數學歷程,形成數學建模循環。因此,在強調數學素養評量的風潮下,國小階段更適合「擴展式建構反應題」來評量;它可以幫助學童深層思考,學童必須整合自己的知識內容,以文字或圖表等方式,呈現解題思考過程。教師進行數學課室形成性評量,可以從學童解題和同儕討論的過程來確認、延伸、綜合學童的數學知能,並能強化其思考力,也有助於提升表達力。

 

數學寫作 培養學童表達力

  學童的數學表達力,包含口語的發表、討論和溝通,也包括文字的說明和寫作。建構反應題屬於非例行問題,通常會請學童寫出或畫出他的解題想法、判斷理由等,為了有效掌握課堂進度,不建議使用與教學內容無關或大型的題目,藉由錯誤例的概念修補、正確例的多元分享,才能讓小型任務形成性評量的學生反應和教師回饋聚焦。

  如果想培養學童對所學的數學內容有結構性的整理和反思,對學習數學過程有情感性的感受和啟發,甚至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上的關係和應用,就可鼓勵學童撰寫數學小日記。

  數學小日記可以從幾句話開始,或是以圖配文;撰寫的內容包含從數學課學到什麼、在數學課的發現、學習單元的困難、容易出錯的地方、不懂的地方、想問的問題、數學內容和生活的關聯等。透過這種不一樣的數學作業,可以加深學童對所學內容的印象,也可加廣學童對所學知能的應用。

 

(本文原刊載於《國語日報》2018年10月17日13版)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