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語文齊步走 跨領域學習效果佳

數學語文齊步走 跨領域學習效果佳

 

文/黃琡懿(臺北市文山區武功國小教師)

 

  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孩子不會寫數學應用題,有時不是因為不會計算,而是因為語文能力不好,讀不懂題目。」怎麼會這樣?數學的學習內容包含數、量、幾何、統計、代數等範疇,必須達到概念的認識、理解與應用,而單純的計算只是一種程序性知識的熟練,還需要理解情境、轉化成數學語言、擬定解題策略等能力,才能成功解題。因此,筆者希望透過跨領域的學習活動,協助學生提升數學能力、語文能力,並能感受到數學的生活功能,培養對數學及語文的學習興趣。

 

閱讀數學繪本 連結生活經驗

  閱讀是培養語文能力的重要環節,如果閱讀的是數學繪本,透過繪本的故事脈絡和精緻圖畫,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用數學語言作為討論內涵。

  以二年級數學單元「認識公尺」為例。筆者搭配數學繪本向學生說明,在需要測量時,如果沒有尺,也可用身體的部位來測量。例如:要量衣服有多長,可以將手掌打開,用拇指尖和小指尖的距離來測量;或是用食指、拇指打開的距離來測量。想知道沙發有多長,可以數有幾個腳掌長。要量花園的長度時,數腳掌可能太慢,跨大腳步,數數有幾步就方便多了。這是培養學生靈活思維與生活應用的能力,不讓他們執著在工具上,甚至誤以為沒有工具,就無法測量長度。

  閱讀數學繪本的過程中,學生順著故事情境,自然引發數學概念的討論,每個人量自己的桌子長度,為什麼一樣的桌子,有人得出五個手掌長?有人只有四個半手掌長?「原來是每個人的手掌不一樣長,手掌越大,測量的個數就越少。」這是學生討論後的結果,不用教師宣告,透過操作與討論就能發現數學的關係。事實上,這即是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的學習精神。

 

練習數學書寫 應用在生活中

  我們從問路這件事,可以約略看出西方人和臺灣人在數字應用的不同。在臺灣,如果你向路人問路,得到的回覆通常是:「前面過兩個紅綠燈右轉,再過一個紅綠燈……」但是,如果你曾經在歐洲、美國問路,可能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往前走兩百公尺右轉……」這顯示長度量感在我們的心中並不明確,也沒有內化到我們的語言中。

  在閱讀完關於長度的數學繪本後,筆者告訴學生:「有一隻小熊想到班上來陪大家上課,但是牠不知道我們的教室在哪裡。請大家寫一封邀請函,告訴牠如何從校門口走到教室。因為熊的腳步長度和我們不一樣,所以要用『公尺』來描述呵。」接下來,我一步步引導學生理解「一公尺」的概念,並寫成邀請函。

 

 用身體記住一公尺

  首先,筆者先在教室地上,以寬膠帶貼了一段一公尺的長度,然後讓學生分別用一公分長白色積木、十公分長的橘色積木,兩公分長的紅色積木、五公分長的黃色積木排成一公尺的長度,再讓他們跨步走一走,用身體去記憶一公尺有多長。

 小組合作實際測量

  接著,分組從校門口實際走到教室,有人用剛剛記憶的一公尺跨步走,有人負責指引方向,有人幫忙記錄,小組分工完成測量工作。

 寫一封邀請函

  運用學生實測到的數據,結合國語課邀請卡的內容,讓每名學生寫一封圖文並茂的邀請函,之後還要上臺念給同學聽。他們為了要發表,會很仔細的檢查句子是否通順、內容是否完整,這也可培養學生寫作後要再讀過的習慣。

 

圖1:學生的邀請函

 

融合數學語文 提升學生素養

  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跨領域學習,在這個教學活動中,筆者先以數學繪本作為語文與數學融合教學的媒材,讓學生認識「身體尺」及其應用。而為了邀請小熊,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興奮且認真的測量,甚至還討論小熊究竟會在哪一天來訪。他們真心誠意的寫出邀請函,不僅強化了完整語句表達的能力,同時也將「公尺」的量感深化在心中。

  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帶得走的能力,還有充滿感動與觸發的素養。

 

(本文原刊載於《國語日報》2018年10月10日 13版)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