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數學素養評量

談數學素養評量

文/鍾靜(國北教大數資系退休教授)

  十二年國教課程自108學年開始實施之際,國小數學教學者除關心素養教學外,更關心數學素養評量的問題。筆者認為一份數學試卷,20%~30%是素養評量題就好,還有70%~80%可以是傳統的選擇題、填充題、計算題、應用題等。因此,本文將從三方面來談談數學素養評量的一些想法和實務。

 

素養評量題不等於生活情境題

  一些有關數學素養評量的說法,認為只要將評量題跟生活真實情境結合即可!這種擬PISA強調從生活情境中解決數學問題固然重要,但在國小端有其限制或不足之處;PISA是針對15足歲的學童,他們已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基本的數學知能,但國小6至12歲學童尚在充實數學知能階段,不能忽略基本概念的評量。基於,數學素養有「數學的思維」、「生活的應用」二個要素,基本概念的評量不能只是傳統紙筆測驗,也應有數學素養評量。好的數學素養題是在命題的內涵,不是在形式,例如「以某縣市真實人數取概數到十萬位」,雖有真實生活情境,但沒有數學概念的思考、推理、分析、溝通、應用等。

 

建構反應題是素養評量的利器

  台北市從96學年度、新北市從102學年度起的國小基本學力檢測,都有加考建構反應題(非選題),基隆市國小數學輔導團也從106學年度進行研發及抽測分析;這些試題以小型且貼近教學內容的親民題為主,不以資優題、大型題等為訴求。教師要認識建構反應題,可從北北基考過的試題入手,這些試題的適用範圍包括三到六年級,且有評閱規準、解題分析、教學建議等可參考。建構反應題的評量目的,是為瞭解學生數學概念理解情形、解題思考歷程、解題推理能力、情境應用能力、數學表徵能力等;它不是課本的例行題,而是要求學生運用數學知能,進行理解和解題,學生無法使用模仿或熟記的解法,必須發揮並創造他們的回應,它是一種很不錯的素養評量題型。

 

先評量後討論是最佳評量模式

  教師們可配合單元教學內容,選用北北基或自行研發的建構反應題(數學素養題),切勿將其以教學題來引導學童解題,而應以評量題來了解學童學習的狀況;教師將其作為總結性評量,它只是學習結果的評量,並不是促進學習的評量。若數學課室要進行促進學習的評量,則須有引發高階思維的挑戰性任務,且是持續性的過程與教學整合;此時,建構反應題可視為評量單式的小型任務。透過建構反應題的「先評量、後討論」活動,學生可以從錯誤例討論中修補概念和澄清迷思,從正確例分享中看到多元的解法,也可學習優良例的解題思維。這樣有評量且有豐富討論的素養評量與教學整合活動,不但是一種到位的形成性評量,也是數學課室中的高層次數學任務。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