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遊會出題 活用數學解答

園遊會出題 活用數學解答

文/黃琡懿(臺北市文山區武功國小教師)

  校園舉辦園遊會,六年級負責拍賣二手物、販賣點心,學生從準備及銷售過程,認識了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認識成本與定價

  數學題目偶爾會出現「成本收益」敘述,對於什麼是成本?普遍學生的概念是模糊的。藉由園遊會的事前準備,學生了解到:成本除了包含購買點心的金錢,用來包裝的袋子、細鐵絲也都屬於成本。

  學生身為賣家,自然希望高價出售多賺些錢;但有人提出,價格便宜才能吸引客人購買。教師利用折線圖呈現買賣不同觀點,學生透過圖中線段了解:賣家希望定價越高越好,買家希望越低越好,兩者交會點就是最適當的價格。

  學生嘗試做不同分量包裝時發現:東西裝得多,成本過高,定價不低;裝得少,看起來沒有吸引力。最後全班決定每袋重量,再計算出一袋的成本,依此定價。學生說:「定價高低會隨成本改變。如果想賣便宜一點,就得設法降低成本。」

 

拍賣加抽獎促銷

  討論拍賣時,有人提議:「最後時段,如果東西沒賣完,可以降價出清。」該降多少才不會低於成本?學生逐項討論特價方式:買二送一的成本是多少?三件四十元能打平嗎?學生都認同事先擬好拍賣策略,才不會虧錢。

  又有學生說:「可以像商店一樣辦抽獎活動促銷,一次買三件就可抽獎。」要準備幾支籤?學生以「顧客都買三件」推算出需要六十支籤。教師贊助十五個獎品,學生運用所學過的比率計算得知中獎率為百分之二十五。

  園遊會前一天,宣傳組的同學們到各班宣傳。學生說:「商品不是擺著就好,要主動出擊,推銷攤位商品有多好。」另一位學生則認為不能強迫推銷,要尊重客人的意願。

  園遊會結束,計算總收入,減去成本得知盈餘,最後比較每個商品的收益百分比,獲得「販賣棉花糖利潤最高」的結論。

  一場園遊會攤位,學生從採買、包裝、定價、銷售、檢核收支全程參與,收穫滿滿。學生說:「原來商人考量很多面向,下次購物時,我就知道哪些是促銷手法,會當個聰明的消費者。」

  在實際活動中,學生活用數學,同時印證了經濟學概念。

兩步驟問題 須從理解題意入手

兩步驟問題 須從理解題意入手

文/鍾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教授)

  國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學習單步驟的加、減問題,到二年級學乘法問題,三年級學除法問題,就會開始慢慢接觸不併式的兩步驟問題。

  兩步驟問題是指用到兩個「+、-、×、÷」運算符號來列式或解題,可以分成加與減、乘與加減、除與加減、乘與除四大類型;學生到四年級上學期學習兩步驟問題解題記錄的併式,都不會涉及四則運算的三個重要規則:

一、有括號的先算;二、先乘除,後加減;三、由左算到右。

  學生學習將解題記錄併式時,教師會以「先算的加括號」來教學,很多學生會說口訣,但仍不會併式。通常,教學會從有文字的情境題入手,讓學生了解運算符號和順序;若學生在一步驟問題沒有習慣好好閱讀題意,只用關鍵字解題,例如共就是「+」,剩下就是「-」,分就是「÷」等;或學到一些解題撇步,例如:減就是大減小,兩個數單位不一樣又問共就是「×」,除是大除以小等,會不利於兩步驟問題的學習。

  本篇將談學生學習不併式兩步驟問題的三個階段,以及從不併式到併式的教學重點;但不全以時間序來探討。

 

加減類型兩步驟問題

  加減類型兩步驟問題有連加、連減、先加再減、先減再加;用例子來說明同類型還有差異。

  例題一:小美收集了13個空寶特瓶,拿了10個去資源回收,哥哥又給他2個,小美現在有幾個空寶特瓶?

  例題二:操場上有13個小朋友在跳繩,其中有10個男生,後來有2個女生也來跳繩,現在有幾個女生在跳繩?

  這兩個例題都可以先算13-10=3,再算3+2=5,但例題一從語意上很明顯看出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例題二對學生而言就困難不少。例題二的先算部分,是隱藏在加法的進階題型10+( )=13中,學生要了解「其中」有部分——整體的關係,才會用13-10=3來算。

  這兩題,若有學生先算13+2=15,再算15-10=5也是可以,他們是想先知道總量,再算剩下或其餘的量。

  尚未併式的兩步驟教學,不論學生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教師不宜只關心列式和答案,應該要讓學生多從「理解題意」中,來說明算式和題意的關連,以及其代表的意義。

  到兩步驟併式教學,學生可從舊經驗列出:先算13-10=3,再算3+2=5,教師確認學生都能溝通算式代表的意義後,接著要問學生題目中沒有33代表什麼?3怎麼來的?教師再引導可以用算式13-10取代3,並配合「先算的加括號」,所以3+2=5就會變成(13-10)+2=5;教師教併式以「誰取代誰」外,還要讓學生在併式記錄上,能配合題意說明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隨著這類題目的教學與練習,學生應可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兩步驟問題的不併式的解題,以及解題記錄的併式學習。

 

乘法類型兩步驟問題

  當學生學過乘法後,就會進入乘與加減類型的教學,它們的題型相較加與減類型複雜很多,併式前的解題與併式的舉例,整體可分成兩大類。

  例一~例三是「先算乘再算加/減」。

  例一:先算14×6=84,再算84+5=89,併式是(14×6)+5=89

  例二:先算14×6=84,再算84-5=79,併式是(14×6)-5=79

  例三:先算14×6=84,再算100-84=16,併式是100-(14×6)=16

  例四、例五是「先算加/減再算乘」。

  例四:先算3+7=10,再算10×6=60,併式是(3+7)×6=60

  例五:先算10-3=7,再算7×6=42,併式是(10-3)×6=42

  學生要先「理解題意」,才能充分掌握先算的是+、-或×,再算的是×或+、-,學生無法只憑藉關鍵字來解題;再觀察題目中沒有的數是怎麼來的,進行「誰取代誰」,才能完成併式。

 

除法類型兩步驟問題

  學生學過除法後,就會進入除與加減類型的教學,一樣是「先算除再算加/減」,或是「先算加/減再算除」的兩大類;也會學習乘和除類型,這類型通常有連乘、連除、乘除混合的題型。

  這些除與加減、乘與除的兩步驟問題教學,未涉及併式時,須同加與減、乘與加減類型的教學一樣,從「理解題意」入手,從重要訊息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涉及併式的教學,還是須從先算、後算的算式中,找到題目中沒有的數,這數也是先算的結果,會在後算的算式中出現;透過「誰取代誰」的動態歷程及「先算的加括號」就能完成併式。

  一般教材設計會靜態呈現「誰取代誰」的表徵,但教學可以更動態呈現「替換」的歷程,加上教師引導題意和算式中每個數的關連,可助學生減少併式學習困難。

多步驟問題 考量運算規則列式與求解

多步驟問題 考量運算規則列式與求解

文/鍾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教授)

  學生在四年級下學期就會進到兩步驟問題的列式和求解,五年級則學習三步驟問題的列式和求解。

  四則運算有三重要規則:

  一、有括號的先算;二、先乘除後加減;三、由左算到右。學生須依題意列出一個有兩到三個運算符號的算式,考慮運算規則,將不必要的括號去除;再透過逐次減項求解。

  學生在掌握題意、列出算式、併成一式、併式或列式符合運算規則、按運算規則逐次減項求解中,任何一個環節不理解,都可能產生學習差錯。涉及三個運算規則的兩步驟、三步驟問題,如何列式和求解學生才能順利學習?

 

兩步驟問題

  學生要將兩步驟問題依題意列成一個算式,他們心中須有解題計畫,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才能將先算的加括號,併入後算的列式記錄問題;若不考量三個運算規則,學生有括號列式的狀況比較好,但學生未來處理三步驟和多步驟問題恐受影響,所以教師仍須引入。因此,學生按題意列出一個算式後,還要考慮運算規則,將「先算的加括號」中不必要的括號去除。

  加與減類型如:

    例一:(16-9)+2=?

    例二:16-(9+2)=?

  加減與乘類型如:

    例三:100-(13×6)=?

    例四:(100+13)×6=?

  加減與除類型如:

    例五:6-(24÷6)=?

    例六:(6+24)÷6=?

  乘與除類型如:

    例七:(72÷8)×3=?

    例八:72÷(8×3)=?

  這八例中先算的部分,例一的(16-9)是由左算到右,例三的(13×6)是先乘除再加減,例五的(24÷6)也是先乘除再加減,例七的(72÷8)也是由左算到右,所以這四例可去除括號;但例二、例四、例六、例八都是有括號的須先算,所以不能去除括號。

  兩步驟問題列式後的求解,不但跟題意的先算和後算有關,也跟三個運算規則有關,「逐次減項」就是每一步驟只處理一個運算符號,還要保持等號兩邊的等價。以前面的例子來說明,例八:72÷(8×3)=72÷24=3,題目的括號不能去除,求解是「有括號的先算」;例三:100-13×6=100-78=22,題目的括號可以去除,求解就是「先乘除後加減」;例一:16-9+2=7+2=9題目的括號可以去除,求解就是「由左算到右」。

 

三步驟問題

  初學三步驟問題不容易,因題目語意不一定有明顯的運算順序,例如:小明到文具店買文具,1枝鉛筆賣12元,1枝原子筆賣16元,小明買了2枝鉛筆和3枝原子筆,他要付給老闆多少元?學生除了要了解題意、掌握資訊,還要心中有解題策略或計畫。

  學生須看出要付的錢包含鉛筆和原子筆,所以分別先算鉛筆12×2=24元、原子筆16×3=48元後,兩者相加24+48=72就是要付的錢。

  前述問題,學生大多能列成三個算式來解題,但要依題意列成一個算式,難度就升高,這時心中要想兩者的錢是24+48=?24、48不一定要算出),24可用12×2取代、48可用16×3取代,若學生能掌握本題是乘的要先算,並熟知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規則,就可直接列出算式12×2+16×3=?

  但大部分學生無法一次到位,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先算的有兩部分,可以分別都加括號來列式(12×2)+(16×2)=?因本題是乘的部分要先算,再按「先乘除後加減」的運算規則去除括號,列式就是12×2+16×3=?

  若學生剛學時能正確列式和解題,但出現多餘的括號,教師不要算錯,給學生多一點學習空間,讓他們假以時日熟稔較妥。

  三步驟問題都可列成三個算式後再併式,例如小美帶100元去買文具,買了18元的橡皮擦和15元的原子筆3枝,她還剩下多少元?解題的三個算式是15×3=45元、18+45=63元、100-63=37元。

  學生心中若有此解題規畫,不必真的解出,只要了解題中資訊的關係,記錄問題的列式就可先將6318+45取代,寫成100-(18+45)=? 其中(18+45)的括號要先算不能刪去,再將4515×3取代,寫成100-(18+15×3)=?因為先乘除後加減15×3不須括號;這樣列式的過程都須考量運算規則,對學生而言是有複雜度的。

  若教師請學生先算小美買文具花了多少元?學生已有兩步驟列式的經驗,他們可以寫出18+15×3=?再按題意加一步驟就是100-(18+15×3)=?對學生而言,比從三個算式再列成一個算式簡單;能列出三步驟或多步驟的一個算式,有助於國中階段的代數式的學習。

  國小不引入中括號,但在併式或列式出現兩次括號60-((15-3)×4)=?((9+6)×4)÷5=?時,考量運算規則就是60-(15-3)×4=?(9+6)×4÷5=?

  再透過「逐次減項」求解,60-(15-3)×4=60-12×4=60-48=12,每次依運算規則處理一個運算符號。

美味小魚乾竟藏有塑膠微粒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美味小魚乾竟藏有塑膠微粒”,
“Date”: “05月04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美味小魚乾竟藏有塑膠微粒

\n

 

\n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從泰國等7個亞洲國家所出產的14項魚乾產品中,分別驗出微塑膠。進行分析後發現,將近80%是塑膠纖維,種類以聚乙烯(PE)為主。

\n

 

\n

  研究指出,日本產「小鱗脂眼鯡」(俗稱臭肉鰮)含量最高,平均每隻魚含有2個微塑膠,泰國產的丁香魚(側帶小公魚)則含量最少。至於我國常見的丁香魚乾,平均31條才可能攝入1個微塑膠。

\n

 

\n

  微塑膠可能是透過廢水排放、或是海漂垃圾「塑膠」,隨著降解後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透過海鮮產品進入人體。由於小魚乾是亞洲非常普遍的開胃菜或零食,整條魚食用吃進囤積微塑膠的胃腸及內臟,增加消費者攝入微塑膠的風險。

\n

\n

(2022/05/04)

\n

 

\n

資料來源:

\n

中央通訊社

\n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205020094.aspx


}
}
]
}

篳路藍縷修築 封閉12年的南橫公路通車了

{
“MyObject”: [
{
“title”: {
“main”: “時事”,
“sub”: “篳路藍縷修築 封閉12年的南橫公路通車了”,
“Date”: “05月01日”
},
“catagory”: {
“txt”: “text”
},
“content”: {
“src”: “

篳路藍縷修築 封閉12年的南橫公路通車了

\n

 

\n

  南橫公路總長208.3公里,是高雄往返花蓮的重要道路。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後,道路中斷十年以上。2022年5月1日全線通車,其中天池到向陽這段二十公里已封閉十二年多。

\n

\n

  目前除每週二、週四不開放通行外,其餘為上午七時至下午二時開放通行。並且限制車種,未滿五噸貨車及九人座以下客車、大型重機及機車可通過,大型遊覽車、貨車禁止進入。

\n

\n

(2022/05/01)

\n

\n

資料來源:

\n

中央通訊社

\n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5010033.aspx

\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