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阿美族傳統 鶴岡國小教學生與自然共存

  位於花蓮193號縣道上的「鶴岡秀姑巒阿美族實驗小學」,是全國第二所阿美族實驗小學,夾在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前有馬蘭鉤溪,南邊又有秀姑巒溪,學校將阿美族傳統文化融入課程設計,強調環境永續,帶領學生認識野菜、溪流生態等,推動永續概念。

  鶴岡國小以民族文化、民族技藝、民族知識以及民族科學等四大面向為基礎,設計出具有在地人、文、地、景、產等主題課程,校長游可如說,每一個主題課程,都緊扣阿美族傳統文化精神,也就是與自然共生、共存。

  透過課程與活動,老師們帶學生觀察野菜生長與土質的關係、學習傳統家屋搭建,並進一步瞭解碳足跡等永續議題,學習與自然共存。學校教導主任Mayao孫自強說,懂得尊重大自然,才能謙卑自己,也才有辦法看見這個世界的美好。

  過去阿美族人的生活,全都取材於自然,因此,族人相當尊重給予他們一切的大自然,鶴岡國小以傳統精神為基礎,希望孩子們能長成敬天、愛地的Pangcah阿美族人。

遵循阿美族傳統 鶴岡國小教學生與自然共存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趙佳韻/花蓮報導 2021/04/29】

幼兒符號大探索 百貨公司變身戶外教室

  花蓮市立幼兒園中班戶外教學課程「符號躲貓貓」,由老師帶領孩子們,到花蓮市百貨「大冒險」,看看有那些符號藏在裡頭,藉由活動讓孩子們觀察身邊常見的公共設施標誌,也讓孩子在探索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百貨公司裡隱藏著許多符號會放置在哪裡?又代表什麼意思?在百貨公司員工帶領下,小朋友發現,勤洗手、戴口罩這些符號,會在出入口與電梯門上;要進入百貨公司時,可以看到不能吸菸的圖案;奔跑人的圖案,則代表逃生口,在發生急難狀況時,可以依照指示逃生;另外,還有提供給媽媽使用的哺乳室,讓媽媽跟小朋友有需要時,看到符號就能知道方位。

  百貨公司企劃處長馮茂智表示,百貨公司非常大,所以必須用許多符號傳遞各式訊息,與幼兒園合作辦理這次的戶外教學,希望讓孩子懂得符號代表的意義,一旦需要幫忙,就可以即時反應,或找到直接對應的人與正確位置。

  花蓮市立幼兒園園長曾繁杰指出,認識符號是中班學習的主題教學課程,感謝百貨公司讓中班120位小朋友實地學習,這對於4至5歲小朋友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環,相信在這一堂戶外課程中,小朋友對符號、圖示、標誌以及方向都有進一步認識。

幼兒符號大探索 百貨公司變身戶外教室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趙佳韻/花蓮報導 2021/04/29】

小手拉大手採海芋 湖田實小國際學伴溫馨相見歡

  在教育部國教署的補助下,臺北市湖田實小參加臺灣大學的「國際學伴」計畫,湖田的學生與大學伴每周進行英語視訊,用英語分享包括美食、景點等多元話題。透過視訊交流,讓學生能活用英語,也學習理解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異同,與大學伴建立國際情誼,這樣的國際交流機會相當難得。湖田國小在日前也舉辦相見歡活動,讓大小學伴有機會見面,深化彼此情誼。

  活動當日,湖田的學生先以熱鬧的舞獅表演揭開序幕,讓國際學伴體驗臺灣傳統表演藝術,也把在地文化推向國際。緊接著進行採海芋活動,湖田學生除了為國際學伴介紹竹子湖周遭環境外,也協助大學伴穿上青蛙裝,熱心指導這群大哥哥、大姊姊如何摘採海芋,互動十分歡樂溫馨。

  湖田國小的高同學非常喜歡國際學伴視訊,他說,跟大學伴聊天很好玩,還可以練習說英文。楊同學為了謝謝大姊姊們每個禮拜的文化分享,同學們還準備了小卡片和小禮物要送給他們。

  多元的文化刺激,開拓了寬廣的國際視野。湖田實小校長林映杜表示,透由國際學伴計畫,讓湖田的孩子有機會認識來自不同國家的大哥哥大姊姊,視訊方式營造了很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也讓孩子學習推展在地特色,並促進他們多元文化及國際理解的核心素養。

小手拉大手採海芋 湖田實小國際學伴溫馨相見歡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周明慧/臺北報導 2021/04/29】

結合環境教育與在地關懷 北投國小舉辦親師生淨山健走之旅

  臺北市北投國小長期關注北投環境與在地文化,在4月30日(五)上午8點到12點將進行全校性的自然環保親子健走淨山活動,透過一步一腳印,踏查學校周邊的六條步道,讓學生認識北投區周邊親山步道及特色景點,獲得自然人文的知性學習,並在健走的過程中撿拾垃圾,恢復山林步道原有的乾淨與美麗,以實際行動進行社區服務,環保愛地球。

  北投國小表示,活動當天適逢五一勞動節的補假,因此獲得家長的熱烈回響,已有300多位家長報名參加,也期望藉由本次活動,為親師生留下美好的回憶。

  北投國小已有120年歷史,幾乎與北投區的發展畫上等號,全校師生一直致力於北投在地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的探究學習,以扎根在地、放眼國際為學習目標,讓北投的孩子成為最照顧家鄉、說家鄉故事的人。

結合環境教育與在地關懷 北投國小舉辦親師生淨山健走之旅
來源:【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記者周明慧/臺北報導 2021/04/29】

竹市建華國中美術班黃于倢獲全國北區美術班聯招榜首

  新竹市建華國中美術班學生黃于倢參加全國高中北區美術班術科聯招,拿到385分的高分榜首,這也是建華國中3年內有2年拿到美術班術科聯招榜首,前年拿到榜首的陳以荷已順利進師大附中美術班就讀,今年榜首黃于倢則說希望留在新竹,以新竹女中美術班為第一志願。

  此外,除黃于倢拿到術科聯招榜首,美術班另名學生張妤瑄也因拿到全國學生美展西畫類優等,確定獲保送進新竹女中美術班,學校美術班雙獲捷報,校長黃信騰說,今年美術班將有三分之一學生能考進第一志願,成績可說傲視竹苗區美術班。

  特別的是,黃于倢國小念竹南國小音樂班,能吹長笛及各種樂器,國中考進建華國中美術班,展現其藝術天份,不管是素描、水彩或水墨及書法都難不倒她。

  今年黃于倢參加北區美術班術科聯招,僅素描成績拿到94分,其餘包括水彩、水墨及書法都拿到滿分97分,以總分385分成為榜首,而她的畫也充滿細膩度,展現其獨特的成熟度,連美術老師都說她是個思想成熟且細膩的學生,跟一般學生很不同。

  黃于倢說,她的個性有點叛逆,但僅是對思想及作畫有挑戰的心,更喜歡觀察人及環境和景物,她會選擇美術班、不再繼續念音樂班,主要是因認為畫畫的自由度很高,且色彩繽紛,能展現她想要的意境,未來也希望朝純畫畫的領域精進,且想選擇進新竹女中美術班,希望節省台北與竹南的往返時間,能有多點時間畫畫。

  而以全國學生美展西畫類優等成績保送進新竹女中的張妤瑄和黃于倢是同班同學,兩人未來也會成為竹女美術班同學,張妤瑄擅長水彩畫畫,她以一幅蒸汽火車經過山林的水彩畫作拿到全國優等,直說很幸運,未來也想走純畫畫創作。

  校長黃信騰說,建華美術班有28名學生,今年約有10名學生可進高中美術班第一志願,已超過三分之一,學生表現優異,證明喜歡畫畫及藝術創作的學生,也能展現其學習的一片天。

竹市建華國中美術班黃于倢獲全國北區美術班聯招榜首
來源:【自由時報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 2021/04/29】

高中選修化學V全一冊-蔡易州等-普審字第110031號(110/04/21領證)

生科結合幼教 新北師生造夢想遊戲屋

  新北市中正國中昨天攜手三芝國中、瑞芳國中、金山高中及樹人家商舉辦「生科五月天」成果展,結合生科與幼教理念,打造「夢想遊戲屋」,以及趣味幼兒教具。

  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中正國中是新北市第一所將生活科技課程延伸到幼教的「D.School」,更在日前與三芝國中等四校組成DT策略聯盟。

  夢想遊戲屋遊戲設施包括,木製滑步車、立體九宮格、彈珠檯、幼兒探索三面鏡等。

  生科教師林東保說,看到學生從遊戲中學到如何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及表現創意,感覺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生科結合幼教 新北師生造夢想遊戲屋
來源:【國語日報 記者楊惠芳/新北報導 2021/04/29】

賞鱟、觀水鳥 竹縣錦山訪嘉縣新岑開眼界

  新竹縣錦山國小師生日前到嘉義縣新岑國小展開山海校際交流。

  新岑國小校長黃柏嘉表示,該校上學期末到錦山國小拜訪,當時錦山安排客家草仔粿、創意手抄紙DIY等特色課程;日前錦山師生三十多人由校長蔡政宏帶領回訪,新岑準備了「鱟機器人」和「水鳥生態拼圖」等體驗遊戲。主任郭育彰說,體驗遊戲從關卡設計,活動接待,場地布置等都由學生一手包辦。

  新岑學生林儒松表示:「我負責水鳥生態挑戰關卡,看到錦山的同學玩得好開心,覺得很有成就感。」學生蔡孟芷說:「蒼鷺休息時單腳站立,遇到危險就快速起飛,我們利用這樣的特性。研發『蒼鷺輕功跳跳球』遊戲,讓錦山的同學了解新岑的水鳥生態。」

  錦山國小學生楊詠順說,聽新岑的老師介紹,知道公鱟趴在母鱟身上,形影不離,被稱為「夫妻魚」,大開眼界。學生曾宣榕表示,新岑國小離溼地很近,在二樓教室窗戶透過望遠鏡就可觀賞黑面琵鷺,陳列館還有活化石鱟,真的好酷。學生劉恩均說,覺得新岑的同學很專業,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一起學習。

賞鱟、觀水鳥 竹縣錦山訪嘉縣新岑開眼界
來源:【國語日報 記者李榮茂/嘉義報導 2021/04/29】

北市營隊夜間尋蛙 認識外來種

  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日前舉辦「永續馬明潭—兩爬蛙蛙」營隊,選在兩棲爬蟲類較常出現的晚間時段進行觀察活動,講師帶領學員認識常見的兩棲爬蟲類,並了解外來種「斑腿樹蛙」的危害。活動當天,學員發現園區少見的面天樹蛙,並利用洗衣袋移除斑腿樹蛙。教師李承恩還讓學員利用顯微鏡觀察斑腿樹蛙的卵泡及蝌蚪。

  石牌國小學生江淳筠說,這是他第一次抓青蛙,但是教師教了正確的方式,所以不擔心青蛙會受傷。金華國小的譚業縈和爸爸一同參與,他們是第一次參加夜間觀察活動,能親眼看到教師說的蛙類,覺得驚奇。

  環教中心執行祕書劉志賢說,學員抓到的外來種樹蛙,會提供給鄰近的臺大永健生態團隊,他們飼養的蛇、老鷹等動物,可以協助吃掉外來種。

北市營隊夜間尋蛙 認識外來種
來源:【國語日報 記者阮筱琪/臺北報導 2021/04/29】